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匡村中学校史中的学生旅行

  竺可桢说过:“旅行是最好的教育。”无锡匡村中学的前辈先贤办学时是深谙此理的,故组织学生旅行乐此不疲。于是在匡校校史上,便留下了很多次学生旅行的记录,有时是无锡本地短途游,到阳山、梅园、鼋头渚、惠山等地远足,有时是出无锡长途游,到宜兴、苏州、镇江甚至杭州等地风景名胜游历。虽然这些旅行大多只是大事记中三言两语的记载,或者是照片档案中模糊影像的留存,但也足能让我们领会上个世纪20年代这所学校“以游促学”的良苦用心,让我们窥见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个侧面。

  |孙铮明 文|

  1

  1920年5月3日,《锡报》一条《学校旅行记录》的消息报道了匡校学生“游惠山”的情况:

  “……又杨墅园匡氏私立匡村学校校长孙藕生,办理校务,异常认真,兹于上月三十日举行远足,由孙君同该校教职员,率领学生一百余人,雇舟到城,在通汇桥登岸后,参观县立第二高小运动会,至四时半,又整队直达惠山,于黄公涧左近,采集植物,以备制造植物标本,并摄影以志纪念。是夜寄宿于无锡市立第八国民学校教室内。翌晨四时许,即由孙君鸣留,整队同登头茅峰,观日出,并远望太湖,又于山上采集植物不少,下山后游览惠麓各处名胜。至午后一时许,整队至体育场,参与童子军会操。散会后,又往公园游览,至六时整队出光复门,至通汇桥,乘原船返校云。”

  那时交通落后,学校所在地杨墅园并无公路通达,到无锡城要么步行,要么乘轮船。对乡下学生来说,进一趟城,实属难得,所以这次旅行,除游览景点外,还有观摩运动会、采集标本、登山看日出、参与童子军会操等安排。事实上,学校组织旅行往往结合其它活动同时进行,以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如:1922年4月2日,“校长偕同教员学生110人旅行梅园并参观荣氏十校联合运动会”;1929年10月19日,“初中暨高小学生280余人远足惠山并参观国货展览会”。

  2

  组织学生无锡本地旅行,虽有诸多难处,但多容易克服,实在不行,多吃一点苦,凭足力步行即可,况且,乡下孩子,从来不怕吃苦。出无锡旅行,可没那么容易了,因为那时旅游业并不发达,旅游公司业务肯定不会延伸到乡下,行程、膳宿、安全等诸多事宜,不可能像现在,确定时间地点,全部托付旅游公司打点,只能学校自己周密规划、多方协调。1931年3月,学校组织的镇江旅行,《学校大事记》中5条记载颇能说明这一问题:

  3月17日 开旅行筹备会

  3月22日 致函车务总管交涉旅行团体票

  3月29日 刘伯骞先生因接洽学生旅行膳宿事赴镇江

  4月1日 旅行团出发分镇江苏州无锡三队

  4月3日 旅行队返校

  《学校大事记》还记载了1923年4月25日到5月2日,学校组织高三(小学部高等三年级)全级暨女子部学生赴杭州旅行的事,外出旅行8天,也许这在匡校办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用现在的话说,匡校这届小学毕业旅行真是“玩嗨”了。

  可巧的是,1923年学校刊印的《匡校丛刊》第二期发表了一位名叫盛华喈的学生写的文章《武林纪游》,详细描述了这次杭州8日自助游的经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民国时期农村学校如何组织实施学生旅行,欣赏一位小学毕业生的国文水平,更能深刻理解旅行的教育意义,并领略慢生活时代人们外出旅行的具体情状以及那个年代杭州西湖的自然人文风光。

  3

  “西湖之胜,悬余梦寐间者数年于兹,第以良机难遇,素愿未偿,徒恨缘悭付之梦想而已。惟是蹑屐登临之,则无时或释于怀。”盛华喈在《武林纪游》开篇这样写道。在交通塞、经济不发达时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中国流传最广的风土谣谚,更多只是停留在传说和想象空间,很难有眼见为实的机会。所以,学校一有旅杭之举,引起轰动,群情兴奋,盛华喈“亦附骥往”,以使“数年旧愿得遂于此”。然而,好事总要多磨,原定于4月18日出发,却下起了雨,而且一下就是一个星期,23日“天始阳光微露”,随即又是“一夜听雨”,好在24日午后“云散天晴”,让人们纠结一周的心才放下来。学校立马决定停课准备,翌日出发。

  25日凌晨4点起身,整行装,吃早餐。每个人都穿好制服,并携带打包的行李铺盖,以便租居旅馆。5点出发,步行到洛社火车站,乘坐沪宁火车到苏州,随后游览留园,观赏苏州园林。下午两点,到码头乘轮船,沿运河赴浙江杭州,26日下午6点,抵达杭州拱宸桥码头。拱宸桥被认为是京杭运河的起点,自古是杭州热闹繁华之地,大家一上岸,颇有些“乡下人进城——不知深浅”的意味,盛华喈这样描绘自己第一眼看到的杭州街景:“衣香鬓影,炫艳街心,神女生涯,可慨也欤!”

  游记中没有记载26日晚他们住在何处(我猜想还是住在船上的),只说27日“晨六时起身,即搭车至城站”。城站就是杭州火车站。在城站,等候在那里的一位叫郭咏琴的杭州人(是学校教员孙衡甫先生的挚友,先期预约)把他们介绍到汇丰旅馆,在杭旅行期间,他们就住宿在这家靠近西湖的旅馆。郭咏琴还给他们雇好了游船,并对旅游线路提出了参考建议。

  下午2点,他们正式开始西湖的游览,西湖风景名胜的神秘面纱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乘船到湖中“浮漾”。西湖三面环山,“南北两峰,耸翠云表”,名为“双峰插云”,湖水“绿波微动”“清可见底”,青山与绿水相映成趣,人行其中,“衣衿皆作绿色”。此情此景,引得初来乍到的他们兴味盎然,“引吭高歌,鼓桨争先”,进行起了划船比赛。不一会儿,船行到“三潭印月”,望着“三塔亭亭引碧流”,想象“晚间月上则映塔影为三”的“空明淼漫”之景,盛华喈不禁为自己不能“孤艇徘徊,濯魄醒心”而遗憾了。随后,他们在雷峰塔上岸,想象了“夕阳西坠,塔影耀金”之时点缀湖山的“雷峰夕照”之景后,又先后游览了“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转而到杨公堤游了蒋庄(即无锡人廉泉所筑的小万柳堂)、高庄、刘庄。这天游览完毕,乘船而归,已是傍晚。这时的西湖,在盛华喈笔下又是另一种情调:“山色空濛,烟云四合,而所谓雨景者,西子捧而来献矣。岭头烟霭,树际云蒸,一幅天然湖山烟雨图展陈眼帘。”傍晚到旅店,10点才睡觉。

  28日,天朗气清,他们直接乘船到杨公堤汾阳别墅,登景苏阁,观赏对面的苏堤。随后乘船入小港,到三天竺(现灵隐景区),游览了云林寺(灵隐寺)和飞来峰,又一路经过一线天、春淙亭、冷泉亭、韬光、诵芬阁、观海台,最后到清涟寺内的玉泉观鱼。游完灵隐后,又整队步行到岳鄂王庙,这里应该是孩子们旅行杭州最想到的地方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他们拜谒岳飞遗像,不禁肃然起敬,而对屈膝跪在污泥臭水中的秦桧四人像,也定要亲自唾骂一下。游完岳坟,又到傍晚,再次乘船回旅馆。

  29日早晨6点整队至白沙堤,从“断桥残雪”开始,一路沿白堤过锦带桥、望湖亭、“平湖秋月”,到孤山东面拜谒浙军江阴阵亡将士墓、林太守墓、林处士墓、林少尉墓、冯小青墓,游孤山公园、西泠印社,过西泠桥爬葛洪炼丹处葛岭,从下往上游览葛仙庵、保俶塔、来凤亭。又是充实的一天,不过,快乐着也累着。盛华喈的游记写到这里,出现了“足力不胜”四字。

  30日,杭州之行进入尾声,他们再接再厉,游览浙中第一泉——虎跑泉,入石屋、烟霞古洞,转而到著名的龙井,过惠因涧,上风篁岭,在圣寿院品茗。

  5月1日,稍作休整,携行李踏上归程,复乘车至拱宸桥,搭轮抵苏,5月2日,复乘车返锡。

  对8天的旅行,盛华喈在游记中除了“宿愿已偿,快何如之”“惜不能久居其地,优游卒岁”的总结外,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唐宋迄今,年湮代远,人事之变迁何限,而此湖独超然物表,不改旧观,自足动莅止者之感已。”

  4

  读完全文,掩卷不禁沉思。匡村中学曾颁布十大训育标准:

  “锻炼健康强壮之体魄;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涵养至公廉洁之节操;激发舍身为国之精神;鼓励服从团体之主张;训练谦恭温和之体貌;养成灵敏精密之头脑;练习增加生产之技能;培养勤俭耐苦之习惯;增进活泼愉快之态度。”

  这十大训育标准,从“健康”“守诚”“为公”“明义”“乐群”“知礼”“节俭”等十个方面确定了人才培养标准,引领学生健康地生活、高尚地生活、智慧地生活、激情地生活,成为学校的立校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旅行同时也是践行这些训育标准,算得上匡村中学教育的缩影,也许还堪称民国时代教育的缩影。“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在慢中才能孕育沉淀出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使命与责任、智慧与真情,从这个角度看,慢节奏社会氛围是很适合教育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才不断地从留存的文字和影像中寻找那些曾经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