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朱苏娜在学校附近一家面馆与她带的第一届学生相遇了。“我带着他度过了小学阶段,如今他已考上了长春大学的研究生。”朱苏娜笑着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2006年与该学生的合影,另一张则是近日的合照。担任特教老师17年,朱苏娜抱着踏入行业的初心,不断寻找着“特殊”的意义。她说,与学生的日常相处间尽是感动。
初心引领 踏入特殊教育行业
“我始终没想过放下这份工作,因为初心在这里。”朱苏娜说,她与特殊群体的“缘分”还要从童年时期说起。小学时,朱苏娜的邻居是一位聋哑老人。虽然老人没上过学,但平时为人处世的细节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所在的小学旁边就是福利院,学校举办的活动经常与他们有关,与特殊群体的接触更密切了。”
南京特殊教育示范学校是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也是朱苏娜的母校。初中毕业填写志愿时,朱苏娜在师范类院校志愿清单中看到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这也是她第一次得知“特殊教育”这一专业的存在。“我和特殊群体接触很多,不会有排斥心理。对于这一专业更多的是好奇和向往。”朱苏娜说。
除了献爱心,还能为特殊群体做些什么?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朱苏娜真正走进了特殊儿童群体,“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改善甚至解决障碍问题。”2003年,朱苏娜进入了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真正成为了与他们共同学习生活的陪伴者。
朱苏娜接触的大多是听障儿童,无法沟通是她刚入职时遇到的最大阻碍,“当时一年级的孩子不会说话也没学手语,没有沟通渠道,我们无法理解对方想表达什么。”长期的耐心陪伴是最好的“良药”,担任班主任的朱苏娜为读懂学生的“肢体语言”费了不少心思。“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就知道他们某个动作想表达什么意思。过了一年,我与学生便形成了默契。”看着学生慢慢学会模仿自己说话的口型,听到他们第一次开口喊“爸爸妈妈”“朱老师”,朱苏娜坚定了在特殊教育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为班上“最特殊”学生私人订制学习方案
“朱老师,你中饭吃了吗?”得到了朱苏娜的肯定回答后,班上学生小阳才跑回自己的位置吃午餐。四年前,刚入学的小阳各项能力都偏弱,是让所有老师头疼的对象。
2017年,医学教育评估显示,小阳除了听力缺陷外,智力也处于边缘状态。“我们学校接收的都是听障儿童,教育小阳这样有着听力和智力双重障碍的孩子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朱苏娜说。
小阳这样的孩子如何教?自己该做些什么?一年半教学改革实验的成果给了朱苏娜答案,也让她深刻认识到特殊教育中“特殊”二字的意义。“我降低了对小阳的期待值,在观察小阳学习情况的同时,为他私人订制学习方案。”朱苏娜说,她为一二年级课本上的词语都配上了图片,帮助小阳看图认字。对词汇量的要求也相对降低,其他学生一堂课上学8个词语,小阳就学4个。“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提问一定有他的份。”朱苏娜解释说,孩子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后注意力就会更为集中,这样的“关照”持续了大半个学期,小阳的听课效率明显提高了。
“过去十几年,我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除了上课加上手语,其他的特殊性并不突出,遇到小阳后才开始改变。”朱苏娜说。如今小阳已经能够跟上正常的学习进度,成为班上求知欲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这让朱苏娜十分欣喜和自豪。不久前,小阳学会了独自坐公交车上下学,逐渐开始尝试正常生活。
特殊教育发展道路上奔跑的一员
2018年1月,无锡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在朱苏娜心里,这是在她17年特教生涯中留下最深印象的事。“这扩大了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机会,特校老师也会走出校园,帮助普通学校内的特殊儿童。”朱苏娜说,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水平逐步提高,自己感受到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外出巡回指导的过程中,结识了在普通学校念书的浩浩。”朱苏娜感叹道,虽然浩浩已经五年级了,但认识的字寥寥无几。接下来的日子里,浩浩上午在原学校念书,下午到特校上个性化课程。发现浩浩喜欢乐高的情况后,特校就给他安排了对应的课程和老师。“现在浩浩妈妈一跟他说我们一会去找朱老师,他就会很开心。”朱苏娜说。
随着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不断推进,融合教育正为更多人知晓。“融合教育的硬件设施到位了,但专业师资团队还需不断扩充,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能接受融合教育,从中受益。”朱苏娜说,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有机会回归正常生活。作为在特殊教育道路上奔跑的一员,学生每一点进步都是她坚持的动力。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