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10月1日起太湖水域全面实施封湖禁渔

“智慧眼”雷达监控系统率先在全省投用

  昨天,渔船静静地停靠太湖渔港码头。(陈大春 摄)

  雷达

  无人机(资料图)

  雷达监控.

  9月30日一早,记者在太湖渔港看到,港口里静静地停泊着七八艘渔船,渔民们正在归整渔具。9月30日24时,历时一个月的2020年度太湖渔业生产捕捞正式结束,这标志着从10月1日0时起,太湖水域正式进入封湖禁渔期,滨湖区90艘太湖捕捞渔船及180名渔民将全部退出捕捞生产,转产上岸。

  为贯彻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要求,滨湖区农业农村局在全省率先建成渔政雷达监管系统,并于10月1日0时0分正式启动运行,全面加大太湖渔业资源监管保护力度。

  全省率先建成投用“智慧眼”

  滨湖辖太湖面积31.07万亩,湖岸线长107.3公里,区域广、线路长。偷捕行为多发生在夜间凌晨时段,仅靠人力巡查和肉眼搜寻,难以全面及时发现处置违法捕捞行为。如今,在全省率先建成投用的“智慧眼”渔政雷达监管系统,将解决这一监管难题,织起一张扫描网,提升太湖长效管理实效。

  在9月30日召开的太湖禁捕雷达启用新闻发布会上,滨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阮玉林对这一监控“新武器”作了全面介绍。该雷达系统有效扫描半径达16公里,扫描幅面正负135度,24小时全面覆盖监控滨湖辖太湖水域,以及位于乌龟山和拖山岛周边约10万亩梅鲚鱼河蚬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系统软件平台依托5G、大数据、AI、云计算技术,对雷达跟踪扫描到的目标位置、行驶轨迹数据全天候采集,并通过大数据AI算法进行智能筛选,对可疑船舶做到及时发现、快速锁定、持续跟踪,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可同时跟踪64个目标。一旦发现可疑目标,有关信息将被发送至监管终端,自动警报提醒渔政人员。同时,通过指挥中心大屏、手机APP等监控终端,对可疑目标实施定位、跟踪,指导渔政执法船艇、无人机进行取证和执法,实现指挥调度移动化和渔政艇精准导航,确保渔政人员夜间高效、安全地开展监管工作,最大限度提升渔政执法效率。该系统通过全天候综合监控,为打击非法捕捞提供了可视、可控和智能感知预警支持。

  “三位一体”提升监控打击力度

  滨湖区不断以技术创新提升监管能力,构建了“河湖有渔政艇、空中有无人机、地面有监控雷达”的“三位一体”综合执法体系,实现滨湖辖太湖水域全时全域有效监控,不断提升执法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水平,渔政执法体系、治理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坚决打赢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据了解,滨湖渔政部门现有50吨级执法指挥船1艘,执法艇6艘,其中4艘分布在太湖水域2个执勤点位,2艘分别分布在五里湖和梁溪河。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除了部署渔政雷达监控系统外,该局多措并举,通过增设执勤点、多点联动,补充“新鲜血液”、完善渔政队员的层次结构,添置无人机、执法记录仪、卫星通信手机等执法装备器材和北斗定位系统等设备增强执法力度。目前,正在打造1艘双发动机高速快艇,拟于2021年1月1日前投用。

  此外,始终对违法捕捞保持高压态势。自2018年以来,滨湖区渔政监督大队同省市渔政部门、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加强执法协作,查获了15吨螺蚬非法捕捞等重大案件。今年1-8月,共查处各类违章122起、各类违规船只36只、撒网8口,清理地笼网384条、丝网34830米;会同公安部门联合行动7次,移交偷捕嫌疑人6名。7月重点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五里湖闸口护渔专项整治行动,实施24小时无缝衔接巡逻,在劝解教育的基础上对5人予以行政处罚,有效震慑了违法捕捞行为。

  全面推进渔民就业安置工作

  太湖退捕,“退”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的生计型捕捞作业方式。

  10月1日,太湖水域正式进入封湖禁渔期之后,滨湖区内90艘太湖捕捞渔船以及180名渔民也将全部退出捕捞生产,转产上岸。对此,滨湖区农业农村局将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捕捞许可证,对相关证书予以注销。这意味着传统的渔业捕捞模式将成为历史,太湖渔业发展方式也将发生重大的调整转变。

  目前,渔民补偿标准、船网处置办法等的确定工作正加快推进,具体办法将于近期出台,预计于11月底前全面完成退捕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对符合就业条件、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将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各街道(镇)将推出合适的岗位推荐就业,并提供相应公益性岗位予以保障。同时,滨湖区将举行退捕渔民就业援助活动、专场招聘会等;与区内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相应培训补贴;对有创业意愿的退捕渔民,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并给予相应的创业资金、政策等支持。对符合社保安置的退捕渔民,将按我市文件精神,分类施策,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问题解读】

  问题一:太湖实施退捕后,是否十年吃不到湖鲜?

  答:最近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已经在组织相关调研,征求意见建议。“人放天养有组织限制性捕捞”这种模式将成为大家的共识。“人放”是指政府每年向太湖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主要投放能吃蓝藻和水草的鲢鱼、草鱼等;“天养”是指鱼类自然生长;“有组织限制性捕捞”是指由政府主导,充分考虑太湖水生动植物资源生态平衡,在特定的时间捕捞特定的水产品,同时对捕捞数量、规格进行规定(比如小于2斤的鲢鱼捕捞时要放生)。

  由于太湖梅鲚鱼、太湖白虾、青虾等的生命周期不超过两年,如果不去捕捞的话,也会自然死亡。因此,以后还是会组织开捕的,至于是一年捕一次,还是两年捕一次,或者鱼、虾分时段进行捕捞,预计明年将会出台相应政策,以后还是能吃到太湖湖鲜的。

  问题二:实施退捕后是否禁止太湖水域垂钓?

  答:太湖水域退捕后,如果出台相关禁止垂钓的公告或通告,那就意味着太湖水域不能钓鱼了。就目前来说,娱乐性垂钓是可以的。

  太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禁止垂钓的,根据《无锡市蠡湖景区条例》第29条规定,禁止在蠡湖景区非指定区域垂钓,目前来说,尚未划分指定区域,因此蠡湖也是禁止垂钓的。

  (晚报记者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