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婆娑华樟五百年

  《目录》编号18。树高21.2米,胸围径357厘米,冠幅18平方米

  《目录》编号17。15.2米,胸围径390厘米,冠幅19平方米

  1983年2月2日,经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确定香樟为“市树”。香樟秀丽而有香气,是无锡地区传统的乡土树种,栽植普遍。无锡现存古树中香樟为数不少,其中树龄最长的都在旷世名园——寄畅园了。

  含章自生香 新叶变绿红

  樟树木材上多纹路,好像是“大有文章”的样子,因此命名为“樟”,又因有香味,故称之为“香樟”。香樟萌蘖性强,生长速度中等,存活期长,木材应用广泛,其芯材、枝叶、根茎皆可提取樟脑、樟油,有较高药用价值。

  南方民间常把它当作景观树、风水树,寓意避邪、长寿、吉祥如意等。它外貌常绿,其实一年中多次换叶,尤以春天比较明显,新叶红色,十分醒目。南宋舒岳祥诗曰:“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春来片片流红叶,谁与题诗放下滩。”樛枝虬龙,婆娑华章,古树名园,相得益彰!

  寄畅园,在存世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号称第一!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评价说,“寄畅园,它是中国园林的代表,现存园林中再没有超过它的了”,“可以讲‘江南园林甲天下,寄畅园林甲江南’”。寄畅园的可贵,在于其造园艺术,叠山理水,“好像真山大壑处在外面,园林从中截取一块过来”,是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寄畅园的可贵,还在于其世代传承,秦氏一族守护近五百年,不离不弃。

  苍龙势欲举

  矫影涨清漪

  寄畅园的历史,起于明正德年间秦金购惠山寺僧房营建别墅,嘉靖六年(1527年)其罢官后改筑凤谷行窝。如果从凤谷行窝算起,寄畅园有493年的历史。而后一传秦梁,再传秦燿。秦燿于万历二十一春至二十七年夏,历六载而构成寄畅园,作《二十咏》,绘《五十图》。如果由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算起,寄畅园有427年的历史。

  我们要探访的香樟,植根园子,鉴定树龄恰恰427岁左右。而且不止一棵,而是三棵。分别是:知鱼槛北、清响月洞内侧南,有香樟1棵,《目录》编号16,树高15.4米,胸围径306厘米,冠幅17平方米,它主干略向东倾,势如苍龙欲举,开阖壮观;东大门北侧、涵碧亭东,有香樟1棵,《目录》编号17,树高15.2米,胸围径390厘米,冠幅19平方米,它魁梧健壮,冠盖广阔;凌虚阁西、水池东,有香樟1棵,《目录》编号18,树高21.2米,胸围径357厘米,冠幅18平方米,它高耸挺拔,秀颀葱郁。这三株巨柯,分别矗立在锦汇漪的东、北、南侧,高大而不笨拙,康健绝无老态,那层层叠叠的绿映衬清漪之中,绘就了池塘最宜人的碧玉底色。

  如今的寄畅园树木森森,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4株,其中香樟7株,除了上述3株外,另有古樟4株,树龄最小的也有170年左右。近五百年来,此园一向以嘉树众多而著称。但从遗存看,历经沧桑成为历史见证的却不多。

  嘉树兵燹劫 中有古风还

  清初,秦德藻、秦松龄父子延请名师张鉽改筑园林,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凸显了“临山对水”的独特个性,奠定了园子的基本格局。据考证,园子改建竣工约在康熙五年(1666年)。此后至道光年间,名园历经鼎盛,渐至衰落,但并未经历大的创伤。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秦氏所编《寄畅园嘉树记•树册》记载:当时园内有树木211株及竹园2处。其时,秦氏共立《永禁议单》:“用是敬集各房子孙,永约园中竹木勿剪勿伐,遂其生全,助其长养。”一百七十年前,乔木俊美的样子仿佛眼前。

  然而灾难的降临从来不容抗拒!一百六十年前,咸丰、同治间(1860年5月30日——1863年12月12日),太平天国多次兵燹给了寄畅园毁灭性打击,园中建筑除双孝祠、凌虚阁外全毁,滋长百年名木几乎殆尽。太平军在占据无锡时,与清兵激战数次,不仅双方战士死伤很多,地方也倍受破坏,城内房屋大部分被毁。在后期抢夺无锡战斗中,双方进行巷战,死伤更大。清兵攻下无锡后大开杀戒,烧杀抢掠,无锡再次遭到灭顶之灾!“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这段痛史,是无锡城乡一次空前劫难。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秦毓钧《寄畅园孑遗录》载,“至咸丰十年,(寄畅园)乃尽毁于发寇。迨同治二年十二月,清兵克复邑城,而祠园之幸存者,仅屋三间,老树数株而已”。尔后,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也有盗伐损失,加上或因树木自然寿命原因,古树亡失情况严重。民国时期三四十年代的本埠报纸,多有记载寄畅园古木倾倒的新闻。

  2000年10月,寄畅园修复完工,重建亭阁,整理水景,并保护古树,基本恢复了康乾时期的胜景。何其不幸,五百年名园流失多少芳华;何其有幸,五百岁香樟见证历史赓续!

  昆成/文 生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