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儿童福利院,众多爱心人士为这里的部分孩子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疗愈工场,持续的锻炼让他们身心更加健康,将来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属于他们自身的价值。
“毛毛球装在左边,袋袋球装在右边,这样就不会粘在一起了”,在儿童福利院的疗愈工场里,小霁很认真地介绍起她的装袋经验。她的工作是将十个钢丝清洁球装成一袋,外人看起来是个挺简单的活,但对这些手部僵直的孩子来说,却显得有点困难。刚开始,她1小时只能装5袋,现在则能达到15袋的速度,她自己都觉得手部功能得到了锻炼,速度比以前快多了。而小翰能力更强,他现在一小时能装48袋,还总结出了快速装袋的小窍门,“每次将钢丝球推进半个拇指就好了”。小翰说,经过这一年的锻炼,原来不会系鞋带的他,现在能自己穿鞋了,真高兴呢。
在这个疗愈工场里,孩子们发挥所长,除了装袋外,有人负责用透明胶带封箱,还有人将这些产品整整齐齐地叠好。负责这里工作的李俊芳表示,其实刚开始做清洁球时,也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比如清洁球的顺序装反了。这些产品都是出口的,要求还挺高,负责提供产品的厂方知道孩子们的特殊情况,承担了相关损失。负责工场的许可明表示,孩子对产品从陌生到熟悉,现在动作越来越熟练,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自身的变化,觉得自己也很能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前不久,工场成立一周年,大家在一起做了周年庆蛋糕,孩子们还用自己的劳动所得给自己喜欢的人寄去了小礼物。
“我已攒了十个金币,想去小超市看看,可以买点好东西”,小翰说,每个月的20日,工场都会给他们发“工资”,是一个个小金币,可以在院内消费,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到了年底,还有各种压岁包,有的小女孩让阿姨帮她买来可爱的发夹。负责工场的社工王艳介绍,这是院内第一次尝试运用这种劳动疗愈法,孩子们每周有4天参加1小时的劳动,让他们的精细动作能有一个提升,同时找到集体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平等、接纳、尊重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据介绍,这个技能疗愈工场营造了类社会工厂的工作情景与氛围,完善了各项必备硬件设施,由一家外资企业提供了所有的软装,也有热心企业提供了劳动产品。这里借鉴“庇护工场”理念,通过“康娱疗课程”,让福利院的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增强体质,转移残障青少年对身体疾病的注意力,克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异常情绪,重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