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深巷柿熟话普仁

  在无锡城中中山南路东、新生路西之间小巷——永兴巷的深处,隔着围墙,有一棵高树凸显,尤其是它满树秋果着实引人瞩目。“墙头累累柿子黄”,这恰是一棵百年柿树。

  纷纷未霜叶

  累累隔墙枝

  这棵树,《目录》编号284,树高11.2米,胸围径94厘米,冠幅10平方米,树龄近140年。据知情人回忆,此树原属永兴巷一住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生路拓宽拆除房屋,原主人捐赠予国家。后在第二人民医院拓建时稍有移动,纳入其院内予以保护。

  已在中秋,柿树颀长的身姿依旧未现霜色,不过枝叶间累累柿子煞是可爱,有的是橙红色,分明已经成熟;有的是柠檬黄色,可以想象还是生涩的果子。永兴巷里,好多人禁不住枝头的诱惑,隔着院墙偷摘柿子,枝叶颤抖,群果乱落,真是对不起这棵世纪老树!

  晓连星影出

  晚带日光悬

  柿树是我国栽培悠久的果树,果实常经脱涩后作水果,亦可加工制成柿饼。柿子还可提取柿漆,用于涂渔网、雨具,填补船缝和作建筑材料的防腐剂等。木材的边材含量大,可作纺织木梭、线轴等,又可作家具、装饰用材。

  据文献考证,早在2100多年前西汉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中,便有“黄甘橙楱,枇杷橪柿”的记载。由此可见,至迟在汉初柿已有栽培。又据战国时代子思所著的《礼记》内则篇中涉及食物时,也有“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等果品”记载,推断中国人认识柿树、利用柿树的历史超过2500年。栽培品种目前已有近千个,果实形状较多,如球形、扁桃、近锥形、方形等,颜色从浅橘黄色到深橘红色不等。

  国人说到柿子,总能想象出绚丽的秋天样貌。唐刘禹锡《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落笔惊人,想象奇妙,描绘出柿子的高光模样。唐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则说:“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跃跃欲探奇,仿佛今天永兴巷的场景。

  滋泽兴还普 一念只慈仁

  无锡二院的前身是普仁医院,肇始于教会医院。而其创办和发展,与美国人李克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克乐在锡行医四十载,从二十来岁到年逾花甲,苦心孤诣奉献于治病救人。这棵邻人的柿树,想来他应该是熟悉的。一棵乡土的树,曾目睹一位外国人在这永兴巷里不停忙碌、慢慢衰老。而今老树犹在,鲜果新熟,当年闻名沪宁线的普仁医院也是别开新面、枝繁叶茂。这些都在柿树的年轮里,都在城市的年轮里。

  1901年,美国传教士郭斐蔚主教委派专人来锡筹办无锡圣公会。1902年,又派慕高文会长来锡正式宣教。当时无锡西医机构极少,仅有杨维翰在南门外黄坭 设立私人诊所。慕高文想通过开办医院来辅助宣教,曾在孤老院巷开设门诊所,不久关闭。经慕请求,郭斐蔚指派美国医药传教士李克乐到锡创办医院。李克乐生于1882年6月,为佛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人,佛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1906年3月李先至苏州华语学校学习华语,1907年3月抵锡。他在百岁坊巷租赁旧屋,用红汞治疗外症,用灌肠的办法急救吞服生鸦片的自杀病人,因疗效显著一时轰动全城。李与当地士绅接触,其中同杨维翰最为熟悉。李在二下塘、南市桥周围又租得土地1.6亩多兴建门诊部,于1908年初春落成,取名圣公会普仁诊所,职员有医师李克乐、施亦临,调剂员曾芝珊。3月16日举行开幕典礼,郭斐蔚主教特来参加,无锡、金匮二县的知事及名流莅临祝贺。彼时,慕高文在税务会前建造圣公会礼拜堂、美国传教士住宅及中国传道人员宿舍,便把普仁诊所范围内的住宅全部让给李。因礼拜堂称圣安德烈教堂,故诊所改称圣安德烈医院,又称普仁医院。

  由此,普仁医院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经历辛亥光复、军阀混战、北伐胜利,至抗战前普仁医院已初具规模。1937年10月受战事影响,医院关门停业。1938年秋,李克乐返锡,8月10日恢复门诊。抗战胜利后,李夫人一直身体欠佳,遂决定返回美国。1947年10月20日,医院召开欢送大会,无锡县县长授予其无锡荣誉公民称号。

  1948年3月16日,由扶轮社社员捐款建造的新职工宿舍落成,南侧为图书室和扶轮社会址,北侧为医师食堂及茶室,适逢建院四十周年,照例邀请社会名流参加医院纪念活动,并聘请国学大师唐文治撰文立牌,以志纪念。四十年一瞬,这一页很快就翻过去了!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院方美籍人士遣送回美,医院仍维持运营。1951年10月苏南行政公署接办,11月改名为“苏南无锡公立医院”。1953年1月划归无锡市卫生局领导,1954年更名为“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至今,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可追溯行医历史1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