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年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市中医医院中医骨伤科用上了3D打印的小夹板。小夹板是流传100多年之刘氏骨伤疗法其中一项特色,于2016年入列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非遗项目注入现代基因,诞生了3D打印小夹板,带给患者的是更加个性化的精准治疗。
市中医医院中医骨伤科的刘氏骨伤疗法历经四代传人,有内服药物、外治熏洗敷贴、特色手法、固定特殊器材等四大特色。中医骨伤科主任中医师王建伟介绍,小夹板就属于固定特殊器材,对于骨折后需要保守治疗的患者,现代西医一般用石膏固定,被固定的患肢往往不能动,而小夹板的优势却非常明显,它可塑性好,既能使肢体保持固定位置,又能使关节活动,做到动静结合,有利于骨骼康复。
常规的小夹板虽然经历了从纸质支架夹板到纸质铅丝小夹板的三代升级,但是规格还都是固定的大中小尺寸。如果患者的手腕偏粗或者偏细就无法利用现有的规格固定好,但是结合了3D打印技术,就可以采集患者的骨骼CT测量数据,再用软件打印出与患者骨骼数据相匹配的小夹板。基因分子研究是如今的热门。刘氏骨伤疗法传人在传承前人内服外用的自制药物正丹骨、消肿膏、和伤散等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的“脊髓康”,是一个在蛋白基因分子的层面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中西医结合项目。
能不手术的尽量不手术,手术有优势的还是考虑手术,比如不稳定骨折、复杂的粉碎性骨折、严重的关节内骨折,还是考虑手术治疗。据悉,该科在刘氏骨伤疗法中导入现代骨科技术,拓展专科治疗领域,已能开展所有三级综合医院骨科能开展的必备项目,成为江苏省内规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的骨伤专科。
近日,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张亚峰为一名颈痛患者揪出“元凶”,原因是先天性齿状突不连合并寰枢关节不稳,不稳定的寰枢椎关节就好像一座“危房”,一旦头颈部遭受比较严重的外力撞击,这座“危房”就很容易垮塌,从而损伤颈髓,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这种疾病并不多见,手术颇有难度,张亚峰对关节局部进行了三维CT重建,并根据数据做了3D骨骼模型的模拟打印,对半脱位的上颈椎骨性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有了精准的预判,为患者实施了经后路颈1/2复位椎弓根固定融合术,寰枢椎得到了稳定的固定融合。术后第三天,患者即可自主下地行走。 (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