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警察找上门,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一家饭店帮工的赵鑫鑫才得知,自己和诈骗扯上了关系。
年仅19岁的他在5家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名下有多个对公账户银行结算卡,每张卡的流水都高达成百上千万元。然而,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这些资金并不属于正常经营范畴的营业额,甚至还涉嫌犯罪。接受警方讯问时,赵鑫鑫对公司背后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一无所知。
800元的“兼职”收入
赵鑫鑫以为自己是在“兼职”。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不能满足他的开支需求。偶然间,他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兼职广告。“招募电商伙伴”“三天赚几千,包吃住”“无本买卖,专人指导,操作简单,稳赚不赔”。在这些关键词诱导下,囊中羞涩的赵鑫鑫主动联系了广告发布者。
对方告诉他,只需要等电话,然后根据指示,携带身份证与相关人员见面,就能得到几百元的“工资”。赵鑫鑫报了名。
没多久,他参加了兼职方组织的“入职”培训,现场有人模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银行工作人员向他们提问,教给他们怎样应对。随后,在专人陪同指导下,赵鑫鑫签了几个字,露了几次脸,便顺利办理好了手机卡、营业执照、公司公章、对公账户、U盾这一“证件套餐”。
时间灵活、工资高、不用交押金……赵鑫鑫觉得这份“兼职”靠谱。此后,他又如法炮制,成为5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办理了多个对公账户。至于这些账户的具体用途,赵鑫鑫却始终稀里糊涂,仅仅听说是“赌场用来洗钱的”。每套800元的“工资”如约到账,赵鑫鑫认为,这件事已经告一段落。但他并不知晓,自己办理的对公账户卡里,每天都会产生数额巨大的流水。当中一笔汇款来自同住天水市秦州区的宋明。
2020年4月,宋明在网上订机票时,收到了一条提示投保航班延误险的短信,告知他,购买这种保险后,如因天气原因航班延误,“可以退300%的票款”。宋明决定投保,客服却在电话里表示,他是首次投保,需要缴纳保证金作为个人信用担保。然而,就在宋明汇入5000余元后,对方却销声匿迹。他报了警。
接到报案,天水市公安局秦州分局刑侦大队反电信诈骗中队的公安民警迅速对转入资金的账户进行调查。他们发现,这笔钱所有的流转账户都是对公企业账户,其中有一张本地的账户卡在甘肃某商贸有限公司名下,其法定代表人正是赵鑫鑫。
“每个账户后边都是成千上万的受害者”
“空壳公司”“法人年龄偏小,多为社会闲散人员”“存在批量开户行为”“不少资金流向境外”……通过细致研判和走访摸排,警方认为,这是一起涉嫌对公账户银行结算卡买卖的案件。此后,根据银行卡信息以及实地调查,他们查询到一个以陈某、兰某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并逐步掌握了该团伙的活动轨迹。
天水市公安局秦州分局刑侦大队反电信诈骗中队中队长霍涌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6月23日,警方共抓捕犯罪嫌疑人25人,其中上级卡商4人,中介财务代办人员6人,办卡人员及出卖对公账户嫌疑人15人。冻结资金账户26个,现场缴获涉案手机31部,对公银行“5件套”6套,公章、营业执照等70余件。
仅在秦州区,就有9名年轻人像赵鑫鑫一样,为了几百元的“兼职”收入,不经意间成为电信诈骗的“帮凶”。据了解,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仅有24岁。为了赚取“劳务费”,还有人将自己的同乡、同事“拉下水”。
然而,这群年轻人仅仅处于电信诈骗“黑灰”产业链的最末端。据警方介绍,他们上面还有一些上级卡商。整个产业链的运行环节包括准备资料、注册公司、开立账户、倒卖账户、被犯罪团伙用于诈骗或洗钱。
“每个账户后边都是成千上万的受害者,涉及多种类型的案件。”霍涌说,行话里实现资金“洗白”、抽逃的对公账户被称为“水房”,“因为它容量大、速度快,从中舀出一瓢水,几乎很难被察觉。”霍涌和同事分赴四川、湖南、广东等5个省17市,连续走访了100多家银行,并在一个上级卡商的家乡蹲守多天,才拨开层层谜团。(文中赵鑫鑫、宋明系化名) (据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