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新闻

生态与文旅赋能,打造城市显示度

  发端于古徽州的徽商,足迹踏遍长三角地区。与黄山市相望的无锡,既是吴文化发源地,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虽隔300多公里,但两地自古文化交融,商贾互往,至今不衰。依山傍水而居,黄山与无锡两城在自然生态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推动下,黄山市通过生态、文旅等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让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独具显示度。

  生态赋能,留住绿水青山

  ·看黄山·

  保护好“源头”,让好山好水成为百姓的“聚宝盆”

  黄山市区屯溪老街临新安江而建,这片景区每年游人如织,不仅是文化厚重的老街让人有穿越历史长河之中的感受,清澈澄净的江水及江岸风景也让人流连忘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源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干流全长373公里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2012年黄山市试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安江模式”,每年为下游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水。

  当初首轮试点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第二轮试点按照“分档补助,好水好价”标准,皖浙两省各增加1亿元。这种类似“互补共偿”的创新模式,试行以来,果然新安江上游水质连年改善,达到补偿条件。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专门对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

  试点开展以来,新安江流域累计投入180.13亿元用于新安江保护治理。通过“五个升级”,初步走出一条上游主动加强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由水体保护向系统保护升级,以“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由污染防治向全域整治升级,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关停污染企业22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由绿色生态向绿色业态升级,挖掘生态、文化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精致农业和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精致农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体系,好山好水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聚宝盆”;由工作创新向制度创新升级,从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出发,及时将农药集中配送、餐厨垃圾管理、河湖长制、生态保护巡回法庭等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由政府推动向全民行动升级,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坚持自然生态“外在绿”与生产生活方式“内在绿”有机统一,大力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如今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连续8年达到生态补偿考核要求。每年向“有点甜”的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千岛湖水质实现同步改善。经原环保部环规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64.5亿元。

  ·看无锡·

  打赢太湖治理攻坚战,让景区成为网红“打卡点”

  “新安江模式”可以说破解了人类在水资源领域遇到的三大矛盾:为水资源共同利用找到了解决思路;为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展示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为破除污染先排放后治理的顽疾,提供了新的根治办法。同样,“太湖熟,天下足”之誉的太湖流域,也在积极打赢太湖治理攻坚战,2013年8月,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苏州、无锡等市也配套建立起市级生态补偿机制。太湖湾科技创新带的发展规划,更是提出“拥湖生态标杆区”的高立足点,坚持营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立足交通设施先导、生态环境为本的建设理念。今年无锡对贡湖湾、梅梁湖、竺山湖等太湖近岸区域和蠡湖、运河及支浜等河湖实施应急生态清淤,总清淤量529.22万方,并加大对景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力度,突出抓好水质监测、控源截污、生态清淤、设施出新、环湖步道建设和流动摊贩整治等工作,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和功能品质,使其成为无锡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热门“自拍地”、网红“打卡点”。

  从山水之美看“拥湖生态”文旅

  ·看黄山·

  “文旅”成为最有辨识度的一个标签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山水而灵。城市有了山水而增添了活力,丰富了城市环境美。”建筑规划界泰斗吴良镛在指导无锡总体规划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对今日同位于长三角区域撷山抱水的黄山和无锡而言都仍十分受用。

  今年十一小长假,黄山风景区接待12.67万人,“人从众”的旅游盛况,将黄山景区推上了热搜。而在黄山市,“出圈”的不仅是黄山,还有西递宏村屯溪老街等享誉海内外的景点。“文旅”成为黄山市最有辨识度的一个标签,山水资源在这里可以说是用到极致,根据当地文旅局统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当年GDP比重15.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2%。

  记者随采访团探访5A级景区宏村、黟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西溪南创意小镇,可以说每个景区都能看出黄山如何利用山水资源和挖掘文化内涵方面做大“文旅+”业态的成效,比如体现“文旅+民宿”,“文旅+农业”以及“文旅+艺术创意”等等。在“文旅+”业态发展中,黄山市也保持与长三角城市的联动,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比如最具古徽州特色的徽州民居是当地文化一大名片,黄山市早在2015年就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打响民宿品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黄山市民宿数量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也位居前列,年接待过夜游客超过100万人,年经营收入15亿元以上。以“研学游”为主的特色旅游成为当地文旅一大业态,2014年,黄山市成为全国10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2019年,当地研学接待319万人次,同比增长101%。“研学游”还对接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将旅游、文化、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推出师生游、亲子游、体验游等主题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在全域旅游和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下,发挥生态、文化和旅游优势,与长三角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推出了一批大旅游项目,比如被誉为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的“皖浙1号风景道”,为国内外游客眼中顶级旅游胜地“新安江百里大画廊”,这些项目使得全市七成以上村庄、10多万农民参与旅游服务。

  ·看无锡·

  瞄准新“风口”,找到切入口,实现“弯道超越”

  无锡作为山水名城,沿太湖集聚了3家5A级景区,可以说是全市的文旅黄金圈。就在日前,大拈花湾项目正式落地宜兴太湖畔,以文旅为引擎,以康养为主产业链,使太湖湾科创带又添新亮点。太湖湾坐拥山水之势,生态之美,挖掘文旅资源,做大全域旅游文章,将为科创带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绿色动力。对此无锡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蒋佳林认为,发展无锡太湖湾科创带文旅产业,应瞄准新的“风口”,深度挖掘文旅资源,从休闲游、康养游、工业游、研学游、体验及竞技旅游等业态找到切入口,实现“弯道超越”。

  (晚报记者 巫晓凌)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