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中国大运河系的无锡伯渎河,西起清名桥,向东流经江溪、梅村、鸿山至苏州相城区的漕湖,全长25公里。
据历史文献记载,伯渎河开挖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是由当年勾吴国君主泰伯带领当地老百姓所开挖。伯渎河竟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一
伯渎河的历史文献
在历史文献中,伯渎河又名太(泰)伯渎、太(泰)伯河。
公元前1113年前后,我国江南吴地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记载:吴太伯与其弟仲雍,都是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从陕地周原奔往荆蛮(现在江苏无锡梅村一带),像当地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季历继位,就是王季,他的儿子昌就是后来周文王。太伯奔到荆蛮后,自称“句(勾)吴”。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泰伯让位的德行,得到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高度赞扬,孔子说:“太伯可谓至德矣。”
太伯到了吴地,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吴郡太守糜豹撰写的《泰伯墓碑记》中说,泰伯“筑城郭以为藩卫,穿浍渎以备旱潦”。泰伯带领百姓筑城,作屏障以守卫;穿通了田间水沟、渠,以备旱涝。这里,糜豹明确指出,泰伯带领百姓开掘了人工河渠。这是见之历史文献最早的对伯渎河的相关记载。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太伯渎,西带官河,东达范蠡渎,入苏州界。淀塞年深,粗分涯岸。元和八年,孟简开浚之,并导蠡湖,长八十七里,广十有二丈。”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所撰的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这是见之历史文献对伯渎河第一次明确的记载。
宋《咸淳毗陵志》:“吴泰伯庙,在县东南五里,临泰伯渎。太伯渎在县东南五里,西枕运河,东达蠡湖。孟简尝浚导,袤六十七里广十有二丈。渎乃泰伯所开。”
《咸淳毗陵志》成书于宋代咸淳四年(1268年),它是现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书。文中明确指出,伯渎河是泰伯所开,孟简作了疏通开导。这是对“泰伯开伯渎河”见之历史文献首次记载。
成书于元代至正年间、无锡历史上最早的县志《无锡县志》中肯定了《咸淳毗陵志》中对伯渎河的所述,并较完整地记载了伯渎河的历史。
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成书于明代弘治七年(1494)《弘治重修无锡县志》、成书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万历无锡县志》,都肯定了元代王仁辅《无锡县志》的记载。修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清朝两江总督赵宏恩等监修的《江南通志》卷十三《山川》、成书于清代乾隆七年(1742)《乾隆无锡县志》、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民国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也都有相同的记载。伯渎河系泰伯开,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所肯定。
二
伯渎河的考古佐证
无锡梅里遗址。2018年8月,由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配合梅里古镇二期基建进行了考古勘探,至2019年4月,无锡梅里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
梅里遗址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面积大约6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泰伯庙东、新友路西的伯渎河两岸。经全面勘探、试掘和两次正式发掘,梅里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丰富成果。2019年7月20日,相关部门组织了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镇江博物馆、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以及省文物局的专家,考察了考古发掘现场,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
(1)专家们确定了无锡梅里遗址的年代。专家意见认为,“无锡梅里遗址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出土了大量马桥文化风格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遗物”。
(2)专家们指明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的亮点是“无锡梅里遗址内涵丰富,尤其是包括了典型的周文化因素”。并直指,“古代文献中有诸多有关商周之际‘泰伯奔吴’‘泰伯居梅里’的记载,梅里古镇区域首次发现的以商周时代遗存为主要内涵的梅里遗址正处于这一时代范围内”。
(3)专家们又特别地提到伯渎河,指出首次发现了分布于伯渎河两岸的商周时期的遗存,面积达6万平方米以上,经碳十四年代测定,遗址最早年代距今约3500年,历经西周、春秋至明清时期。
泰伯奔梅里的考古实证,是对泰伯开挖伯渎河有力的支撑。
要指出的是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记载:无锡“南五里有泰伯渎,东连蠡湖,亦元和八年孟简所开”,说泰伯渎为孟简所开。而宋《太平寰宇记》《咸淳毗陵志》等历史文献都指出太伯渎“孟简尝浚导”,孟简对泰伯渎是做了疏通开导。两种观点曾成历史谜团。而这个历史之谜在这次考古得到了解决:既然承认伯渎河是开凿的,那么必定在河边有堆放挖出的土方,只要考证土方下叠压的年代层就可以确定开凿的年代。考古表明“首次发现了分布于伯渎河两岸的商周时期的遗存,面积达6万平方米以上,经碳十四年代测定,遗址最早年代距今约3500年”,是“商周时期的遗存”,这清楚表明泰伯渎为泰伯所开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的遗存年代吻合。所以伯渎河由泰伯带领开凿确实无疑。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年代,传统都以夫差公元前486年开挖邗沟年代为始,而今已确证泰伯开挖于公元前1110年左右的伯渎河,远早于夫差开通邗沟的年代,因此应该是中国大运河的最早一段,泰伯开凿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一撬。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大运河应该由泰伯开凿伯渎河为始,时间要向前推进600年。
|陈振康 文|
三
伯渎河开创了江南农耕文明
伯渎河系是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
大约4000多年前,江南地区是河塘沼泽遍布,水多陆少。当时无锡周围,就梅里一带陆地较多,考古表明,当年吴地已种植水稻,但洪涝干旱不断,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文明同中原有着很大差距。
泰伯所在的周部落,在中原有丰富的农耕经验,泰伯南迁带来了中原的文明和先进的技术,他带领吴地人民发展农业生产。泰伯开泾凿渎,兴修水利。在梅里开挖了“一渎九泾”。“一渎”即为泰伯渎,“九泾”是:龙泾、香泾、洋泾、梅泾、跨长泾、鸭沙泾、毛家泾、啸傲泾(鸿声境内)、界泾(荡口境内),泾渎的开凿,使之成为伯渎河两侧的多条支河。这些支河将分散的小泾浜再沟通,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排灌系统。
水系具有抗洪排涝、灌溉农田的功能,有力地发展了以梅村为中心的勾吴国的农业生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伯渎河是古江南重要的水利通道。
大运河江南段即江南河,又名漕河,原本是秦代在春秋吴国故渠基础上开凿的人工运河。隋大业六年(610年)重浚,定名江南运河。北起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东南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绕太湖之东,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八百多里,广十余丈。
江南运河的开凿历史,追溯于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今江苏到长江的运河,东汉《越绝书》上把这条运河称之为“吴古故水道”。该书卷二《吴地传》记述:此古水道从苏州的北门起,向西北穿过漕湖,经太伯渎,再经阳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长江,以达于扬州。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航运通道,伯渎河的功能已由农田排灌和农业运输为主,上升到了作为区域航运的、名副其实的“运河”功能。伯渎河孕育了吴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伯渎河的重要军事功能。
有证据表明,至迟在吴王寿梦时期,勾吴国已开挖了古吴水道。考古资料表明吴王梦寿曾用水陆军北上,讨伐过巢国、徐国,其兵锋所指,曾到达宋国东北的孟渚(今河南商丘市东北)。
古吴水道的完成,在吴王夫差期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谋略下,发精兵与越国争战,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一带)打败越国。后,吴王夫差以北上争霸为国策,出兵中原。《左传》记载:公元前486年夫差建了“邗”城,就是今天扬州城的前身。又开挖了沟通江、淮的“邗沟”,成为打通北上的要道。邗沟是后来的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由此,吴古故水道就成了吴国北进的重要通道。由吴地出兵,经此水道直达长江边,过江到扬州,顺邗沟,通江、淮,兵锋直指北方诸国。
伯渎河作为江南运河的主干道,直到隋炀帝开挖隋唐大运河,对江南运河的苏南段,对吴古故水道,局部裁弯取直、舍远就近。其中从无锡南门外今清名桥一直向南,经今望亭直达苏州,不再从清名桥之南折而向东,经伯渎河,穿漕湖,到达今苏州平门。伯渎河就成了大运河的支流。
四
伯渎河的新生
进入新世纪,在保护、开发中国大运河工程的带动下,无锡对伯渎河的整治高度重视,进行了规划、治理和开发。
2014年伯渎港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主要对伯渎河及其主要支流江溪港、旺庄港、张塘河等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整治总长约36.6公里。整个工程于2018年完工。
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伯渎港的生态。2019年伯渎河水质实现了稳定达标。工程还进行了一些规模化的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如投资3000万元的荡东片区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伯渎港入漕湖片区河网水质整体改善。
伯渎港综合整治,打造成新吴区人文生态发展轴。
2019年8月16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举行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暨伯渎河重点片区建设启动仪式。重点建设项目其一就是“伯渎河生态环境治理项目(65公顷)”,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完成建设。
伯渎河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以“梦回伯渎,七里画廊”的主题,总体景观结构分别打造风情岛屿、休闲水泽两大主题,北岸为简洁现代风格的仪式景观,南岸以自然的蜿蜒浮道为主,打造丰富多彩、移步换景的运河滨水景观,形成集休闲、运动、商业、文旅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片区。
古老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清澈的河水,美丽的岸景,伯渎河将以无限的新风光,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