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天下

“信用修复师”多数在骗你

  小兰在家中用手机上网时,一个自称是某金融客服的人通过QQ找上门来。“读大学时你被人冒名注册了一款网贷APP,需要借出额度三万元发到指定账号才能关闭,并修复征信信用……”不一会儿,对方发来这样一段消息。有些焦急的小兰信以为真,依对方诱导进行了操作,转账完成后她马上联系对方,却发现再也无人回应。

  近期,湖州公安通报了这样一起以“影响征信”为由的网络诈骗案例。作为“经济身份证”,个人征信近年愈发受到重视,也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成为新的牟利手段。

  征信记录

  非官方查询服务泛滥

  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约四分之一受访者从不查征信,近两成受访者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的出具机构,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中,近半受访者不关注、不了解个人征信。

  从哪儿看自己的征信状况?手机应用软件成了热门途径之一。记者以“征信”为关键词,搜索出多款宣称可提供信用报告查询的APP。一款软件下载后,一打开就要求允许定位,以更加准确查询报告。

  输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软件显示报告已生成,可查看“完全版”或“豪华版”。点击“完全版”,前几行列出了记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星座、身份证号及发放地、手机号及所属地。再往下内容则被虚化,若想继续查看需支付29.9元,“豪华版”则需支付39.9元。

  换一款软件情况也类似,点击“立即检测”后进入“提交订单”页面,需支付30元才能生成报告。可即便花了钱,这款软件生成的报告也并非央行版个人信用报告,对办理信用卡、房贷等业务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污点漂白

  “信用修复”要价不菲

  若征信确实查出问题,焦急的用户难免去寻求“解决方案”。网络上不乏各种打着“永久修复”“污点漂白”旗号的征信问题处理机构或个人,他们真有什么独到手段吗?

  记者发现,交钱之前打包票,宣称“银行内部有人”等,交了钱就联系不上,依然是较为常规的骗术,只不过用上了“征信修复”这一比较新鲜的名头。此外,还有一种方法稍复杂些,或可视作在钻现行规则的空子。

  以信用卡逾期为名,记者联系了一家信用修复机构。对方了解了发卡银行、逾期次数后,给出“修复一条记录1000元”的价格,要求记者提供一周内个人征信报告、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尤其强调要新注册一张实名电话卡,无任何通话记录。“申诉期内,银行打电话你千万不要接听,由我们来用那张新电话卡回复银行。”

  为何有这一要求?对方解释,信用修复师会作为客户代理,根据客户真实逾期情况和相关法规来整理诉点,向银行提出申诉。至于具体打算用些什么理由作为诉点,对方三缄其口,只称可理解成打官司。“专业律师会通过技巧提高胜率,信用修复师也会为你想办法,比你个人向银行申诉要有效。”

  修复骗局

  名为代申诉实为骗钱

  金融业内人士王宇(化名)告诉记者,其实目前并没有“信用修复师”这一职位,一些所谓征信修复机构的做法也并不神秘,核心即围绕“不可抗力”做文章,让银行网开一面。

  “你个人向银行申诉,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比如信用卡晚还了几天,原因是忘记了,这么去讲肯定不行。”王宇解释,修复机构利用的就是个人和银行间的这种信息差,让信用修复师作为“中介”向银行申诉。

  据透露,前几年“生病住院”的理由比较常见,而且申诉成功率颇高。“还有配套的诊断证明、处方单据等产业链,后来银行察觉到了,就把这条‘路’封死了。不管成不成功,定金想退基本都不可能。”

  中国裁判文书网今年6月底披露的一起案例,与记者体验如出一辙——被告人朱某利经营一家汽车贸易公司,发现很多客户因征信不良无法贷款,于是萌生为客户修复征信从而盈利的想法。

  学习了相关“技巧”后,朱某利以公司名义承接征信修复业务。他同样要求客户提供个人征信报告、身份证复印件、新办理的一张实名电话卡等材料。然后以客户名义,用新电话卡给相应银行打电话,编造诸如“陷入传销组织,失去人身自由”等逾期理由。修复失败后,他也未能兑现“不成功就退钱”的承诺。半年内,共诈骗10名被害人修复征信费用126000元。

  (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