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江阴澄江街道要塞社区的丁菊萍作为一名参加过三次普查工作的普查员,深知肩上担子的重量,特别是此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电子设备普查,新增了身份证号码采集,和从前的人普工作相比,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山下江 不落盲区
要塞社区区域宽广,有黄山、有长江,平时黄山山上和长江边上没有居民,是网格员的“盲区”。人普绘图要求严格,不能遗漏一处建筑物,因此,即便有高清的航拍图辅助,丁菊萍仍旧不放心,“哪怕是一个垃圾房、一个厕所都不能遗漏。”为了确定是否有人居住,她坚持多次带领普查员上山、巡江,探查建筑物是否有人、是否有船只,甚至运用派出所无人机遥感测绘,为地图的绘制提供了基础信息。
“山上建筑不少,其中多是我们平时不熟悉的,不亲自上去看一趟,很难发现”,正是这一份“不放心”,让丁菊萍每到一处都耐心和航拍图上的情况进行比对,查漏补缺之后,倍感踏实。例如黄山北面的长江边,以前有个大型企业,现在企业搬走了,建筑仍在,里面也还有人,虽然不在此居住,仍要标注。如果想当然地认为人员都随企业迁走了,而不实地探查,就留下了疏漏。
勤学善问 乐于助人
人普工作开始之初,丁菊萍发挥自身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认真学习人口普查相关知识,与普查员们共同学习探讨,还开通了社区人普夜课堂。通过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的各种知识,明确了各项工作要求和具体操作方法,为普查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社区工作人员,要塞社区参与到人普工作中来的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由于大部分老人都是老农民,不比城市里的退休工人,能把手机电脑用得溜,只能对付着接打电话。丁菊萍作为指导员,为了让上了年纪的普查员能够尽快适应普查的流程和节奏,和同事一起制作了一套纸质的操作指南,明确标注了普查时的操作步序,让他们随身携带。白天领着人学习操练,晚上上门实干,帮助老人们及时纠正错漏,完成摸底工作。
“电子录入虽然给我们的普查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但电子系统的研判和大数据比对也确保了信息和数据更加真实准确”,丁菊萍介绍,面对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新变化,上了年纪的普查员们都很积极,见缝插针地来社区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普查工作顺利有序地得以开展。
求真务实 直面挑战
人普工作必须求真务实,不能闭门造车,为取得真实数据,丁菊萍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上门摸底排查,并把女儿和先生都拉入普查大军中来。9月开始,一家三口主动放弃休息日,两个上门普查,一个负责核对工作,下了班一起埋头苦干。而像这样的家庭普查小分队,在要塞社区还有不少,夫妻档、母女档接连上阵,确保普查工作按时完成。
今年是丁菊萍第三次参加全国人口普查,相较于前两届,她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外来人口少,村民都是邻里乡亲,配合度高,普查小区的地图也很好画;而现在高楼拔地而起,人口日渐增多,居民警惕心强,种种变化都让人普工作越来越有挑战。困难没有让丁菊萍退缩,对不配合的居民,她用微笑去感化,耐心细致地宣传讲解人普工作的目的及重要意义,取得居民的理解配合;对多次碰不到的居民,她在门上留好一封信,写上电话,方便居民联系;对那些约不到人又没有电话的邻居,不管多晚,看到家里亮灯她都会及时上门。“坚持普查方案不走样,是一个老人普的基本原则,很荣幸能够为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贡献一份力量,相信所有‘普查人’的坚持和付出终将结成硕果。”丁菊萍说。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