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独醉江南

谈无锡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读今年10月29日《南方周末》刊登文章《中国34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19年无锡公共空间体验排名第25位,GDP排名第13位。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34个城市公共空间体验榜单指标模型为:消费购物体验百分之三十(购物丰富度,消费者满意度),文化空间体验百分之三十(文化艺术空间丰富度,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星级酒店数量),绿色空间体验百分之十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交通出行体验百分之二十五(万人公共汽车保有量,千人地铁线路长度,机场吸引力)。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尝试通过量化评估模型,呈现中国城市的能级水平和体量。榜单显示各大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差距。由此,联想到无锡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自觉,觉得对当下无锡文化的振兴发展、无锡城乡文明建设的状况不无可借鉴之处。

  无锡向被誉为“小上海”,工商名城是无锡最有影响的名号。但历史上无锡除了工商业发达之外,在文化、艺术、教育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有独到建树,有些方面往往开风气之先,值得关注。

  一

  花道,梅花蕙兰

  以荣氏家族为例,荣家不仅为工商业巨子,而且在文化教育及公益事业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荣氏创建的梅园是其“为天下布芳馨”思想的外化体现,梅花精神正是荣氏创业精神的内核。梅园始建于1912年,经多次扩建,目前占地70多公顷,植梅300多个品种。它以梅文化为引领,坐北朝南,倚山面湖,契合自然,宛如天成。

  荣德生造园的想法,萌生于1906年游苏州留园以及后来到苏州邓尉山赏梅时。荣德生认为办实业必须具有梅花之风骨,不畏严寒,坚韧不拔。1900年后荣氏兄弟实业发展日趋壮大,兵船牌面粉畅销海内外。据荣德生自述,民国元年(1912年),“余兴致甚旺,至乡或在厂,与吉人叔、鄂生叔计划社会事业,决定在东山购地植梅,为梅园起点”“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荣先生创建梅园之眼光远在同时代人之上。1933年10月15日《新无锡》刊载锡山通讯社记者对荣德生的采访云:“荣德生尝与人谈,若建设风景区,盛理名胜,既能吸收外埠来锡人士之金钱,且工商业尚有失败之虞,名胜却无失败之日。试观浙江之西湖名胜,历久勿衰。”

  荣氏家族植梅如此义举,本埠不少乡贤养兰也是如此,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锡自清末民初以来兰艺活动、兰艺理论和兰艺品种培植都走在全国前列。民国时期,无锡地区兰事活动频繁,据民国时期报刊刊登兰展统计:从民国七年(1918年)三月二十日《锡报·公园兰花大会启事》起,《锡报》《小锡报》《新无锡报》报道无锡地区举行兰展就有七次,最后一次为1947年。无锡地区有一位著名兰艺大家杨六笙先生,《锡报》“艺兰琐言”专栏记载:(杨六笙)“性爱兰蕙,搜集名花至数百十种,罗置一室。每当春季着花之候,杨君日夕相对,爱护备至,因自号曰兰癖,又名梦兰居士,名震江浙”。艺兰家沈渊如被称为兰界一代骄子,号称“江南兰王”。他节衣缩食,甚至变卖家财,把一些濒临灭绝的兰蕙品种搜集培养,加以保护,令人敬佩。从某种意义上看,无锡也以一座梅园、一盆蕙兰而名闻天下,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元帅曾到无锡品兰,周恩来总理专程到梅园赏花,这应该是最好的注解。

  二

  乐道,清工名曲

  无锡曲局一般认为创设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其后承传有序。晚清民国,虽昆曲、二胡等国乐普遍处于衰微之期,但在无锡仍然繁盛活跃,在曲理、曲唱、曲乐和曲奏诸方面更是出现了像杨荫浏、华彦钧、刘天华等中国传统音乐大家。

  自有昆曲伊始,始终保持两种呈现方式:清曲、剧曲。剧曲,是戏曲表演,重在唱念做打;清曲为文人清唱,重在腔格声律。曲局等文人结社专攻清工,在继承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锡历来是昆曲重镇,文人骚客及民间好风雅者结群唱聚,乡贤望族蓄养家班,历经数百年未见中断。所谓船到梁溪不唱曲就是反映了无锡曲局的地位。

  无锡曲局以天韵社最为著名,从吴畹卿到杨荫浏,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有志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在他们的召唤下又出现了华秋苹、华彦钧、刘天华等一批民族音乐的杰出人才。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华秋苹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杨荫浏的《苏南十番锣鼓》、曹安和的《文板十二曲》、刘天华的《光明行》等传统音乐经典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相继出现绝非偶然。无锡及无锡曲局当属中国传统音乐的高地。从中国传统音乐史的角度理解和观察,假如没有天韵社就没有杨荫浏,没有杨荫浏就没有阿炳名曲《二泉映月》存世,也就没有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所说的“此曲需要跪着听”的名言。

  三

  茶道,泉茶竹炉

  千百年来,无锡之泉、壶、茶,享誉海内外。泱泱华夏,寓泉、壶、茶“三杰”于一地,恐怕难有他城。名泉,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水,唐朝陆羽《茶经》品评位居天下第二。名壶, 宜兴紫砂壶,据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录》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紫砂工艺奇人龚春。自此宜兴紫砂工艺发展名家辈出。名茶,阳羡茶,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驰名江南。陆羽在品味后,以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

  历览前贤,痴情于无锡茶事三杰“二泉水、紫砂壶、阳羡茶”者众。无锡茶事有别于他乡的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名闻遐迩的惠山寺听松庵高僧“竹炉煮茶”。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八年即1395年,惠山寺听松庵高僧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了一个竹炉,性海高僧以竹炉煮惠山泉泡茶,招待四方游赏的文人骚客。性海好友无锡画家王绂还应邀为之作《竹炉煮茶图》;请大学士王达撰写《竹炉记》,并装裱成《竹炉图咏》,与竹炉一起由听松庵收藏,一时传为美谈。后因竹炉流失,无锡词人顾贞观重新为竹炉山房复制了一只竹炉,并撰写了《重制竹炉告成志喜甲子仲秋》一文。自此以后,惠山寺听松庵的竹炉成为无锡茶事,乃至海内茶事的风雅佳话,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唱咏。乾隆皇帝南巡至无锡,见了惠山寺竹炉极为喜爱,并复制带回。“胡独称惠山,诗禅遗古调。”(御制诗《仿惠山听松庵制竹炉成,诗以咏之》),茶、诗、禅一体,乾隆甚至从中参悟到了生与灭的道理。这也正是惠山寺性海高僧对茶禅文化精髓的觉悟所在。

  四

  学道,重教兴文

  明代以降,无锡以“经世致用”人才培养为主流。数百年来,无锡兴办教育、广育人才,可谓开一代新风。

  在无锡文化教育史上,明代具有突出的地位,据史料记载,明代无锡科考进士人数达263名,位居全国第三。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实施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无锡东林书院改为东林学堂。在这一时期,无锡先后出现了不下10家公办或私人创办的新式学堂,并产生了不少大家,如文史学家钱基博、钱海岳、钱穆等,民众教育代表人物高阳、俞庆棠等。经学大师唐文治创建无锡国学专修馆,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和保留了一批优秀的国学种子。他“以救正人心,复兴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本”为办学宗旨,实际上也是源自唐先生传承、弘扬中国文化的一种“自觉精神”。著名学者陈平原说:“作为教育家,唐文治有眼光、有胆识、有信心,其独力支撑很不时尚的无锡国专,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留下另一种可能性,值得尊敬与同情。”

  五

  画道,名家巨擘

  历数无锡从古到今的画家,中国绘画史的每个阶段都有无锡画家的身影。自画圣顾恺之始,倪云林、王绂、邹一桂、王问、吴观岱、徐悲鸿、吴冠中等各领风骚。民国以来,无锡籍画家顺大势,融古今,汇通中西,再立新标。

  无锡绘画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作品展,其中无锡籍画家占三位,即东晋顾恺之,元代倪云林,明代王绂。清末民初,无锡更是出了一批近现代书画大家,吴观岱、胡汀鹭、贺天健、钱瘦铁,顾坤伯、杨令茀、秦古柳、钱松嵒等。

  无锡籍画家中数倪瓒最具个性和历史影响力。倪云林,“元四家”之一,也是古代无锡籍画家的杰出代表。云林原本出生于富豪之家,生活闲适,喜结雅士高人。后因遭遇大灾,社会动荡,倪瓒作为贵族的后代,变卖家产,以船为家,驾一叶扁舟飘荡于湖上,开始了“不事富贵事作诗”的隐逸生活。上海博物馆所藏《六君子图》(倪瓒作于1345年),黄公望在画图右上角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明代著名画家、收藏家董其昌题跋云:“云林画虽寂寥,小景自有烟霞之色,非画家者流纵横俗状也。此幅有子久诗,又倪迂称子久为师,俱所创建,真可宝也。壬寅重九后二日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倪瓒的《容膝斋图》(作于1372年)仅表现山水间一小亭,几棵枯树而已,反映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意境。画面中,主人所居空间虽小,心灵寄托于天地间,却无涯无穷。表达了倪瓒与光同尘,不为物欲所累,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倪瓒以简素之笔墨展示丰富的内心感受和独立的人文精神,使他的同辈和后辈们难以摹写,更难以超越,让他成为于凛冽寒风中一棵屹立不倒的孤树。

  有着独特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的无锡,在迈向新时代的进程中理应做得更好。无锡荣氏以办实业起家,实业发家后,又积极创办社会文化事业,经营城市,兴办教育。他们原本办的企业或许所剩无几,但他们实业救国和热心公益的自觉精神还在,无锡的梅园还在。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始终是无锡这个城市珍贵的历史遗产。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看GDP等硬指标,也要看文化教育等软实力。实业发展固然重要,文化强市更稳更远。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自觉和城市文明程度不高,发展要素不健全,城市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就跟不上时代了!因此,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文明素质,努力做好自己,发展自己,才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严克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