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锡教风采

让蚕桑文化涵养整个校园

在文化寻根与发展创新中培育新时代少年

  “为什么西漳蚕种场被称为最后的蚕种场?”观看完纪录片《最后的蚕种场》后,这一疑问萦绕在天一第三实验学校学生的心头,一场蚕桑文化寻根之旅也因此展开。依托蚕桑文化博物馆这一实践体验基地,天一三小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研学活动,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培养新时代少年。

  课程与实践并重,将蚕桑文化融入学校文化

  寻访蚕种场,寻根蚕种文化

  蚕桑文化是学校品格提升工程的核心内容,学校以“蚕桑文化小使者成长行动”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将蚕桑文化融入学校环境建设、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

  校内的窨井盖换上了“新衣”,其中不少是学生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涂鸦,在美化校园的同时将蚕桑文化以儿童的视角搬进了校园。此外,学校建设的“养真”长廊内也展示着不少蚕桑文化知识。

  “蚕桑文化小使者”成长课程以国家课程和以“桑美”“蚕趣”“茧艺”“丝韵”为主题的四大校本课程组成。课程设计层层递进,从理论、实践、精神文化等多角度渗透蚕桑知识,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学校将蚕桑文化融入国家课程中。以语文为例,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内容,想象与感悟农民采桑养蚕的劳动场景。此外,劳动教育也渗透其中,在美术课上学习制作蚕茧、桑叶等手工,在科学课上学习养蚕、桑叶扦插等技能。”天一三小校长钱志新表示,四年级学生都要学习养蚕,不论成功或失败,重要的是体验过程。

  在钱志新眼中,孩子在小学6年的成长如同蚕破茧成蝶的过程,学校则在校内活动建设中融入蚕不同阶段的成长含义。“启智入学礼、感恩成长礼和筑梦毕业礼是学校为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打造的活动,在三个仪式上,学生会获得蚕宝徽章、茧艺徽章和彩蝶徽章各一枚,代表学校对他们的美好祝愿。”钱志新说。她希望学生在地方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学习、探究、实践,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他们拥有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杨涵)

  天一三小所在的寺头社区曾经是经济繁华、文化繁荣的“天上市”,陆子荣于1926年在此创办西漳蚕种场,蚕种场见证了江浙一带蚕桑业从传统家庭养蚕、作坊养蚕走上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如今西漳蚕种场已建设成为“蚕桑文化博物馆”,被列为江苏省文化保护项目。

  今年9月30日,天一三小校长助理尤立忠老师带领研学团队到西漳蚕桑展览馆展开研学活动。馆长周天文解答了学生们的疑问,并带领他们参观了蚕桑展览室、养蚕体验区等地。“西漳蚕种场曾在江南地区盛极一时,是无锡乃至江苏地区蚕桑文化的缩影。随着时代的发展,蚕桑业慢慢退化,曾经的辉煌成了历史。”周馆长希望无锡有更多人知道蚕桑馆的存在,来参观并深入了解蚕桑文化。

  学生还分组寻访了住在蚕种场附近的居民、惠山区公安部门等,了解蚕桑文化的传承情况以及背后故事。尤立忠告诉记者,学生在惠山区公安部门看到了西漳地区的规划图,得知原本凤宾路计划要延伸拓宽,蚕桑文化博物馆曾被列入了拆迁范围,但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方案未实施。尤立忠表示,蚕桑文化博物馆已经挂牌成为学校的“红领巾实践基地”,后期学生会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博物馆中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