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无纸化”已深入到现代职场的各个角落,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工作场景搬到云端线上,人们在体验网络便利的同时,也遭遇到一些烦恼。
各单位标准不一,纸与无纸混乱施行;网络不稳、材料被毁;电子证据引发的各种纠纷……不少人困惑,无纸化办公让我们的工作处在“这边省事、那边费事”的尴尬状态。
处处无纸化 “聊天记录有多少保留多少”
疫情之下,“零接触”的线上办公被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所采用,信息时代,办公场景中的“无纸化”也更为普及。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月新春复工期间,有超1800万家企业、超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应用,头部在线应用月活数据涨势迅猛。
电子招聘、电子打卡、电子合同、电子发票……不见面、无纸化的工作模式令很多打工人感叹:“科技造福生活,真香!”
但同时,网上也存在不少吐槽声音:“单位重要保密资料存在固定电脑上,时刻担心电脑突然崩溃”“饭店搞电子发票,单位报销又要纸质版发票,意义何在?”“老领导不会从单位系统里借车也不愿学,遇事全丢给我办”……
现实中,不断增加的开会软件、工作群组更让办公人们烦恼。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上班族都表示,电子办公的推进的确让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但当越来越多的沟通内容以电子化形式记录,生活似乎变得更脆弱。
有网友调侃:电脑坏了、手机丢了、聊天记录不见了,是当代人最害怕的三件事。
不少受访者也称,他们从不删除工作群消息,除了工作总结、日常沟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如今的工作群内容已不再是单纯的聊天记录,更是一种办公凭证。
有图就有真相? 有时候,截图留证也不管用
从法律层面来讲,社交软件中的聊天记录确实很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证据包括电子数据。2020年5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则解释了何为电子数据:网页、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电子文件。
据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与短信相关的劳动纠纷案件达1193篇,近5年来年均达到150篇以上,涉及微信聊天记录的相关纠纷更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
当聊天记录变身呈堂证供,当真有图就有真相了吗?
2018年年初,微信官方平台“微信派”曾发表声明称,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
这一声明是出于对公众隐私安全的考虑,但从取证的角度来说,也相应增加了难度。
据媒体报道,疫情期间,一位准备跳槽的职员,被其领导以微信群的方式承诺了加薪升职,决定留下,没想到,事后领导反悔,将其踢出微信群,而后解散了群聊。
尽管这名职员曾保留了一张加薪升职承诺的聊天截图,但他还是被该仲裁庭驳回了请求。驳回理由包括无纸质人事调动通知,截图没有具体日期、群名称和具体内容,没有其他证据能够说明人事调整的内容。
有图为何不能还原“真相”?北京德翔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市律协民法专委会副主任安翔表示,证据要求考察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考虑到截图本身并非原件,可能受到篡改,在实践中,一般需要拿该记录的载体,也即手机、电脑进行核对验证。“仅凭一张被切割的截图,没有其他证据加以佐证,很难起到实际意义。”
远去的“白纸黑字” 网络时代的打工人需受多方保护
当“白纸黑字”的信息记录模式渐渐被淘汰,在个人信息泄露、数字信息滥用甚至网络攻击时有发生的背景下,高科技能否给民众带来高保障,很多人心中也在打一个问号。
就眼下最现实的取证纠纷来说,法律人士表示,在现实中,面对一般的民事案件,即使技术能够实现,网络平台也不会同意调取聊天记录。
安翔认为,可以对相应的网络平台作出进一步要求,方便大家完成取证。“如果它真的持有相关的内容,其实它是有提供证据的义务的。”
他表示,考虑到这对网络平台来说是一种成本,另外涉及隐私安全,也无法让聊天记录永久保留,这种记录留存可以加上一个合理期限。
专家表示,当下,相比技术支持和法律规范,加强当事人的备份意识、法律意识似乎更有必要。要推进普法宣传,让普通人提前意识到证据保留的重要性。 (中新网)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