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锡教风采

一女中三位老师同台 开班会、谈劳动、感悟精神

学生:上有趣的融合课是一种享受

  多位老师同上一节课,正成为课堂的一种新形式。思政课、班会课以及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又是一种怎样的新奇体验?2020年12月29日,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的黄音花、陈潇春、王荐三位老师同台,为该校高一(7)班的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

  这堂课班主任陈潇春从“网络时代手指点点就能完成工作,劳动的意义何在?”这一问题开启。三组学生分三个主题花式阐述了从250万年前人类出现到工业革命劳动对人的意义。第一组学生上演了一幕反映原始人生活的情景剧,介绍是由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自制的面具和有趣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全班人的目光。第二组,许盈和陈智娴以相声的形式介绍了劳动是如何创造出农业革命的。两人一问一答间不时蹦出网络流行语,抖出一个个包袱,全场人都笑容洋溢。最后一组则以报告的形式介绍了劳动如何创造工业革命。陈老师总结劳动的作用、意义,引出黄英花老师介绍劳模,以及温情无锡的多位劳模,特别提到了去年12月在北京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黄音花抛出诸如“国家为什么设劳动奖章?劳动者的共同点有什么?”等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这堂课中,无锡市劳动模范、一女中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王荐,作为学生身边的榜样发表自己对劳模的感悟和解读让人印象尤为深刻。他认为,劳模首先是无私奉献的人。他在工作之余带学生社团开展科技活动,不仅社团获得市级荣誉,社团中已有3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劳模往往是争当一流的人,他们愿意把工作做到极致。王荐介绍了他与全国劳模、一女中校友程惠明的交流。程惠明作为一名知青,为没有上过大学接受系统的教育而惋惜,但却在农村这所“大学”里学到了很多,让她在清洁工、柜台售货员等普通岗位上奉献、创新,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劳模往往能改革创新,不断改变自己。王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室不断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跨学科教育等工作。台下学生深受启发,纷纷发表自己对劳模、劳模所具备的精神的理解。

  一堂课,三位老师,满堂精彩,学生受益匪浅。一女中是如何创造性地把班会课、思政课、劳动教育乃至历史、艺术等元素都融入其中成为一堂生动的融合实践活动课?该校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张磊明介绍,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国家又对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做出了明确规定,学校就考虑理论结合实践,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的身边故事和学生经历引导他们思考,让课堂思想性深一度,也更有吸引力。“这堂融合课从实践层面解释劳动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材料、活动形式都是学生自己查找、完成,从中感受到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外,我们把去年10月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下田劳作的经历挪到了课上,帮助他们理解和感悟。”张磊明说。黄音花则对融合课上学生的表现赞不绝口,她赞道:“他们有思想、有创新,多种形式的展现让课堂有活力和亮点,孩子们的潜力超乎想象!”以相声形式表演的两名学生第一次尝试用相声的方式阐释观点,他们用了两天时间写稿、排练,现场气氛活跃,效果很好。他们觉得上这样新奇有趣的课是一种享受,希望今后能多多体验。 (文/陈春贤 摄/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