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小工种 大名堂

舞台暗处灯光背后的“装台人”

  杨晓东(中)在美国肯尼迪剧院,与其舞美总监合影。

  掀起一股“热潮”的现实题材剧《装台》近日收官,以“装台人”刁顺子为主线,讲述了生活中的幸福和不易。

  在无锡,也有很多跟刁顺子一样默默工作的“装台人”。尤其是在本土的院团里,有干了二三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人,其中不乏世家传承、子承父业的。装台,看起来就两个字,里面却包含了太多的故事。

  讲述台上台下

  离开了舞台就“六神无主”

  “灯的位置不对,再拿两个来”“第一场表演的椅子放哪里”……准备了近半年时间,在无锡上演的印象诗画评弹《江南·无锡景》,开始了装台——去年12月27日晚上8点,无锡市文化发展集团的舞美队,将一卡车的道具陆续搬进了剧场……

  “装台人,就是幕后人,为演员搭台唱戏。”干了30多年装台工作的杨晓东说。今年65岁的他已经退休,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却让他有点不适应,“干了一辈子舞台工作的人,离开了家可以,离开了舞台就会六神无主。”

  杨晓东从小就在舞台上长大,父亲杨天飞是无锡市滑稽剧团第一代的滑稽演员,与丁玲玲、顾笑声等人享誉全国。唱戏练功是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可他独对“木工”有兴趣,“母亲是干道具的,或许是受她的影响。我17岁的时候,被滨海文工团聘用,做了道具设计工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85年,杨晓东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了无锡市越剧团担任舞美队队长一职。此后,又到歌舞剧院做舞美总监,一直干到退休。像《阿炳》《红河谷》《金陵十三钗》《西施》等舞剧的舞台,哪怕是需要多少颗螺丝,杨晓东拍着胸脯表示“门清”,用他的话说,“装台都装到感觉要绕地球一圈了,从南半球装到北半球,两进美国、四进加拿大。”他告诉记者,人手不够的话,演员们除了演出,也得亲自上手搬、抬、装东西,来弥补人手不足的问题。

  无锡市锡剧院的舞美师傅王晓光已经从事这行27年的时间。他说,1994年进锡剧院后,原本是演员的他,因为当时舞美人员匮乏,随后转行干了幕后。舞台布景越来越讲究,有的剧装一次台甚至要几天几夜,这就催生了“装台”这个职业。

  三天三夜通宵达旦是常事

  早些年间,剧场舞美设施简单,置景道具就算有两三百斤重,搬运时没有吊具,只能靠人工硬拖到位。沉重的设备和舞台装饰也是对装台人员体力和毅力的考验。这让杨晓东想起了《装台》里的一段剧情,“刁顺子他们用一天一夜耗在舞台上,只为呈现出一个理想的效果,现实中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金陵十三钗》在南京首演的时候,我们舞美队也是三天三夜没睡觉。”

  聊到《装台》,这可算是同行业近日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了。杨晓东的儿子杨南驹,在无锡市歌舞剧院负责灯光设计,子承父业的好处是,业务沟通无障碍;坏处就是“无法顾家”。众所周知,装台的工作日夜颠倒,“一般都是在晚上9、10点开始,因为需要等剧场演出结束后再进场装台,所以一装就要一晚上。”杨南驹告诉记者,如果凌晨4、5点结束装台,也不会提早回家,怕打扰到家人的休息,与父亲一起在路边买个烧饼当早饭,慢慢吃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才一起回家。

  “父亲生病了,我却在南京装台”“儿子出生了,我无法在身边看他第一眼,因为有演出任务”……这样的事情,是每一位装台人都有的经历。或许是因为回忆起过往,杨晓东突然眼睛泛红,“装台这个行当,没有家人的支持,真的没法干。现在微信方便了,以前只能写信,有时候人都到家了,信还没有到……”杨南驹最遗憾的事情是,因为有演出任务,没有亲眼看到儿子出生。他直言,很多从事舞美工作的人,都在发朋友圈讨论《装台》,只有从事这行的人才会感同身受。

  装台艺术背后

  是体力活,其实更是脑力活

  每当音乐响起,演员们走上舞台,装台人看似“功成身退”,其实一直在暗处待命。随时调整灯光、拉动幕布、推移道具……“这么多年,从未完整的看过一次表演。”歌舞剧院舞美师刘正金表示,当演出开始,大伙就都在后台待着,演出换幕需要到舞台上更换道具,一刻也不能松懈。

  舞剧《红河谷》首演时,有足足12卡车的舞美道具,装车时就按照大小重量、场景序列排列打包,卸货时自然不能随意,第一幕、第二幕先来,重头道具单独搬至某个位置,零散道具最后再拿……《装台》里,刁顺子感慨:“装台这活啊,也是搞艺术。”杨晓东对此很认可,舞台布景、灯光设计,是所有演出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都能起到为演出增强情节表达的功能。这也考验着舞美师对于剧本的理解,甚至说是对于艺术的理解。“每一个场景的灯光设计,都需要灯光师一步步调节,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杨南驹说,如今舞美和科技结合紧密,灯光特效也越来越复杂。光色变化、灯具革新、调节光圈,对于灯光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工、程序员、色彩艺术家……舞美师常常身兼多能。

  除此之外,去不同的剧场演出,舞台尺寸大小不一,也是装台人面临的最大难题。杨晓东告诉记者,舞美搭建都是按照首演舞台的尺寸设计的,一般舞台长度是23米,有的舞台可能只有17米,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布景都要重新设计、摆放,怎么弄?杨晓东骄傲地说:“布景一样也少不了,保证效果,都说装台是体力活,其实更是脑力活。”

  人员难找,大多靠内部挖掘

  在《装台》的第一集里,刁顺子与同事,因为拉道具的失误操作,拉着绳子被甩到了半空。在剧情里,这是一段非常幽默的场景,但在现实中,却十分危险。“以前剧场条件差,很多高空作业都需要自己完成,爬到十几米的高度挂灯是常有的事情。”王晓光表示,以前挂灯、搭布景,都是绳子手拉的,在装台时,从高空摔下来,也曾有过。以前条件差,一根竹条、木头,就是高空中两点之间的连接,大伙都习以为常。王晓光说得云淡风轻,却不难想象当时的危险,据悉,锡剧演员姜雪峰就曾因为在高处搭景,不小心摔下,休养了不少时日,“现在剧院设施都很完善,非常安全。”

  对于如今的“装台人”队伍,王晓光表示,随着资深舞美人员的退休,只保留了基础舞美人员,其余都是“外包”,但技术活还得院团舞美来掌握。而掌握这些活,没个4、5年无法胜任。王晓光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像锡剧舞台上传统的“撩纱幕”,必须手动完成,“纱幕就是戏剧舞台上的装饰品,用来区分室内和室外的用途,看着就是普通的纱,其实挂起来十分讲究,手法、力度、角度不一样,两边就会不对称,以前所有人进锡剧院第一件事就是学撩纱幕。”工作通宵达旦、薪酬也不高,现在院团招人很难,据了解,歌舞剧院、锡剧院的舞美人员都是“内部发掘”,如演员转行幕后、员工子女传承等。

  的确,观众震撼于舞台的效果、精致的布景、炫彩的灯光,以及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舞美人员克服了多少困难,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表示,《装台》的播出也是对于舞美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

  (晚报记者 马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