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忆崇安区小京班

  | 刘 勇 文 |

  2020年12月14日下午,崇安区原小京班《沙家浜》剧组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在梁溪区的文化生活广场中国戏码头隆重举行。

  在中国戏码头三楼的大厅里,原小京班师生欢聚一堂。尽管重逢时隔近五十年,但师生相见格外激动,握手、拥抱、合影、畅谈,似乎要把积攒的话语都倾诉出来。原剧组书记,90高龄的董启发老师首先致辞,他激动地回顾了小京班的发展历史,高度肯定了这段历史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品格塑形所起的积极作用。学生代表华艺和王杏宝则在致辞中表达了在学戏过程中对成长的感悟和对师恩的感激。舞台上同学们再次重温着京剧《沙家浜》“智斗”“养伤”“坚持”等戏剧片段和其他小节目,体会着当年表演的感受,会场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欢笑。

  说起小京班《沙家浜》剧组,它成立于1970年,由于演员都是从区内各个小学选拔抽调集中培训的,年龄只有11、12岁,所以人称“小京班”(小孩子表演京剧的班子)。剧组几经搬迁,最后定址于崇武小学(现已拆除)内。

  小京班《沙家浜》剧组从奉命组建到完成使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在这三年时间里,剧组的师生先后在工厂、部队、农村、社区演出了一百多场次,期间还多次完成接待外国元首、国际友人、港澳同胞、华侨的演出任务。孩子们在舞台表演时的唱念做打懵懂可爱,一颦一笑稚气老成,常常逗得观众喜笑颜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那个岁月里,小京班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贫瘠的文化生活。

  对小京班剧组的师生而言,这三年的剧组生活给他们的人生经历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尤其是孩子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和家庭疼爱和呵护,集中住校学习、训练,开始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缺少训练场馆,他们就在水泥地上训练、翻筋斗,常常摔得鼻青脸肿、皮破血流。三九寒冬穿着单薄的戏服在露天舞台演出,冻得瑟瑟发抖;酷暑盛夏在密不透风礼堂顶着高瓦数灯光炙烤登台,热得汗流浃背……同学们都咬牙挺过来了。艰苦的剧组生涯,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和品质,也铸就了同学们的初心和灵魂。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正是这种精神和品质始终激励着大家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从剧组走出来的同学中,有人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有人成为国家级艺术表演家,有的成为企业领导人,更多的人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年能在小京班《沙家浜》剧组学习和熏陶,是我们的幸运,因为这段经历让我们终身受益!

  伴随着《难忘今宵》的音乐响起,庆典也达到了高潮。师生共同放歌,执手相拥,泪眼凝噎,说不完的相思怀念,道不尽的师生情谊。大家互道珍重,合影留念,约定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