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乐龄·悦苑

老人要学会“问心” 家人要学会“用心”

  一会儿零下七八摄氏度,一会儿直冲十八九摄氏度,这个奇怪的冬天,让部分老年人的情绪产生明显波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不可割裂来看,而树立自查意识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疼的外孙女 她都嫌那么吵

  前几天,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接诊了一位70岁的王大妈。“这一个星期以来,我妈变得和原来太不一样。”陪着王大妈来医院的女儿说,原来母亲性情温和,但近来为了一点小事就会对相伴大半辈子的父亲大发脾气。“开始我还不以为意,直到我妈冲着我女儿大喊大叫,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王大妈以前可是对外孙女千依百顺的,女儿说话稍重一点,她都要出来拦着,不让外孙女受一点委屈。

  王大妈的老伴说,以前她的生活很有规律,除了高血压,没什么其他毛病。这次寒潮来了以后,她一直喜欢的爬山、舞蹈等活动暂停,没想到却对家人发泄起情绪。“这段时间,我就是看什么都不顺眼,睡眠质量也不好,连外孙女也觉得那么吵。”冷静下来的王大妈在述说自己的问题时,也觉得莫名其妙。

  耐心听完王大妈一家人的讲述,结合各项检查,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医师陈斌华诊断,王大妈患上了中度原发性焦虑症,并有轻度抑郁症,还检查出来她有动脉硬化。

  以为是生理病 实为心理问题

  “中国人不太善于表达和描述心理感受,加上受传统思想影响,往往会把心理病当生理病看。”陈斌华举例,有些人会因为失眠、胸闷、心悸、肠胃不舒服等去综合医院的心血管科、消化科看病,有经验的医生会通过了解病症,最终将这些病患转到精神科,并指出“心病还需心药治”。

  在北京,有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所谓“双心”,一是指人体内推动血液运行的器官,即心脏;二是指思想、情感、情绪等精神心理因素。通常的模式是由一位心血管病医生和一位临床心理医生共同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在咨询过程中,两位医生联手,既重视解决患者的身体问题,又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陈斌华指出,有些身体疾病的确会衍生出心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小中风等也会间接引起抑郁。

  要学会“问心” 及时关注情绪

  随着现代人自我意识的增加和文化程度的提升,有人已经会“静观己心”。陈斌华给出了几条建议,有助于大家及时“问心”。一是要认识到自己情绪和之前相比是否有所变化,不确定的话,也可以问身边人,听听客观的声音;二是这些异样的情绪自己能否控制。如果发现一旦烦燥就会爆发,情绪容易失控,那就要引起重视;三是焦虑、抑郁的情绪超过两周,或不超过两周但情绪变化巨大,那就是出现了心理障碍,必须要找专业人员。

  在去医院之前,如果家中老人有了心理疾病的倾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陈斌华说,最好的药是家人的爱。当然,他也推荐了几个有效的小贴士。比如晒太阳。“这个方法有利于改善抑郁情绪,又可以补钙,对老年人很有用。”再者是心理支持。家人朋友要多陪伴、倾听、理解,而不是对老人的倾诉、唠叨给予否认、敷衍,甚至还和老人争辩。三来是提高心理认识。在老人心情平静时,家人可引导并帮助其认识到自己情绪的异常,跳出自己看自己,有助于缓解老人的焦虑、抑郁。四是进行行为治疗。家人可以通过发现老人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等,帮助老人平复心情。

  (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