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无锡市十四届政协五次会议举行大组专题讨论,委员们围绕产业格局构建、城乡生态打造、完善社会治理、增进百姓福祉建言献策。
城市管理
清除历史遗留“小雀斑”
【现状】
去年,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的目标,并通过出台《无锡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红黑榜”考核办法》,以督查促整改,使无锡城市形象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明显改善。但仔细端详,一些历史遗留的“小雀斑”一时之间还是难以彻底清除。
“城市‘面貌’还需进一步清洁,城市‘血管’还需进一步疏通,城市违法‘配饰’还需进一步摘除,城市公共‘窗口’还需进一步擦亮”,武戈委员指出,部分街道的背街小巷道路破损、电线凌乱、亮化率较低,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小区停车难,一些老旧小区、旅游景点非机动车停放杂乱无章;一些住户私自搭建“小花园”、停车库、杂物间等,乱搭乱建现象还存在“管了就走,走了再来”的反复情况;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面貌出现下降,基础设施陈旧破损,绿化树木不能及时修剪维护,停车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这些精细化管理中的痛点难点,已成为城市形象品质提升的“拦路虎”。
【建议】在参考其它城市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武戈提出,加强市容环境建设,要完善政府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旧小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重难点工作进行梳理后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小区长效管理制度。“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不仅监管要到位,还要关心百姓需求”,武戈认为,居民自治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要加强居民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优化城市环境意识,探索居民自治制度,发挥居民在环境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针对“出行难”、“停车难”等现实问题,武戈建议,可推广惠山区、经开区通过增招城市保安、专门管理人员的做法,增加政府性投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停车管理力量。同时,因地制宜安装道路隔离栏,规范盲道的设计和建设。
激活消费
提升城市“青和力”
【现状】
2019年,DT财经曾发布“城市‘青和力’发展指数”和《中国主要城市“青和力”洞察报告》,无锡的城市“青和力”位列长三角五强,但未能跻身全国十五强。“城市‘青和力’高意味着当地政策与环境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新商业力量的渗透意愿更强”,朱含辉委员指出,当前,无锡的消费业仍然存在着传统零售服务行业主导、新型消费内容缺失、消费增长乏力的问题,年轻人消费这个消费增长的强劲引擎未被充分激发。
【建议】朱含辉提出,提升无锡城市“青和力”,需要城市管理者研究年轻人,更懂年轻人,把握他们的消费心理需求,用年轻人思维制定政策组织活动。例如,购物节组织可以结合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玩方式,在缤纷趣味、国潮跨界等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活动和产品上多做文章。可与阿里、腾讯等数据平台合作,基于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推送强关联电子消费券,进一步激发年轻客群消费潜力。
抖音城市夜间活力数据显示,无锡夜生活从晚上6点开始,到9点便已基本结束。朱含辉认为,究其原因,是无锡的消费场景不够多元化,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新型社交体验场景比较匮乏。他建议鼓励无锡各主要商圈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场景打造;同时,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鼓励各板块各商场引进首店首秀,以首店稀缺性避免商业同质化,引领消费潮流,激发市场活力。
文化传承
打造“最无锡”的文化标志
【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惠山祠堂群的挖掘保护,无锡对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最深的这一片区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惠山古镇”的知名度在全国越来越响。如何进一步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树立品牌、弘扬形象、扩大影响力,使之能够成为一个最能体现“无锡”精神的文化标志,已成为有识之士凝心聚力的一个话题。
【建议】相江委员在昨天的大组专题讨论中,就此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现在言及惠山古镇必与祠堂关联,甚至把祠堂当作惠山历史文化的主脉,这至少是片面的。惠山之祠多附设于园林,或依园设祠,或因祠构园,园林才是惠山建筑的主体与精华。
惠山地区的园林开发,滥觞于南朝刘宋永初年间(公元420-422年)的“历山草堂”,它是后来惠山寺的前身。所以惠山园林开发已有1600年的历史。此后历代无锡士绅都有在惠山修筑园林的传统,负有盛名的有留下金莲桥的李纲家庙、已湮灭无寻的尤袤藏书楼、元代寺僧构筑的竹炉山房、明代的愚公谷、碧山吟社、二泉书院等等。令惠山名动天下的两处名胜一是唐代大历年间县令敬澄疏浚开凿惠山石泉,后传为“天下第二泉”;二是绵延500年至今的寄畅园。惠山逐渐成为多元文化积淀的所在,其中以山水园林文化为核,延伸出泉茶文化、宗教文化、祠堂文化、街坊文化等物质形态和泥塑艺术、造园艺术、金石碑刻艺术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明代中叶以后,惠山人口密集、街市熙攘,又逐渐发展出市井民俗文化,如惠山庙会等。通过惠山浜,惠山文化又与运河文化相连、相通。惠山古镇是无锡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最系统的地区,传承绵延不断,底蕴积淀厚重。它的历史就是无锡历史的缩影与代表,也完全应该成为“最无锡”的历史文化标志。在惠山保护开发中,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设计中,应拓宽思路,破除框框,减少祠堂“主角”色彩,凸现泉、浜、寺、园、俗等多元文化形象,做好山水文章,突出水乡古镇江南韵味,嵌入园林、文物、花事、民俗等元素,善用锡剧、二胡等地域特色文化,增添人间烟火气。
(晚报记者 陈钰洁 汪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