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古镇里深藏的竹篾匠心

  “一层皮,一层肉,先编篮底,再一路围圈收边锁口,加上筋骨和手柄,就好啦!”一年365天,位于荡口古镇的75岁老人邹福元都在古镇的老房子里做篮子或其它竹篾类工艺品,他做的竹篮、竹筛、竹匾、斗笠、蓑衣,都是传统的模样,整个店里铺陈开来,让人仿佛穿越到数十年前的时光。

  一只做工好的竹篮子可以用上几十年,一只嫁娘的针箩可以用终身。拎着竹篮买菜、打酱油,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才有这份回忆。年下,篮子里装上年糕或青团,篮底用纱布铺好,悬挂在房梁下面,自然成就一道朴实年味。只有在古镇,还能找到昔日的寻常岁月之香了吧?在塑料袋和线上买菜普及的当下,用篮子买菜、盛物,更像是一种怀旧的道具。

  邹福元是无锡市竹篾工艺的非遗代表,这位土生土长的荡口人从拜师学艺做篮子、簸箕、饭罩等竹篾日用品起步,已经超过50年。其实光江南地区用的竹篮子,经典款就有不少,比如荡口一带的居民用的多是篮底为四角形的“四角篮”;“无锡篮子”尺寸更大一些,编织的缝隙稍微粗一些,篮底一般为六角形;“杭州篮”外观更小巧,圆柱形的篮身编织得更紧密秀气,看不到里面装的是果还是花……

  吃食盛放在篮子里,美味的想象和快乐也在篮子里。竹篾条的不同部位带来篮身不同的韧性和视觉上的深浅交错,一只普通的竹篮子,像老邹这样功夫无比熟稔的手艺人来做,心无旁骛地坐在小板凳上开编,五六个小时就能完成了。有的篮子或竹篾食盒只用竹肉,这种材质更软,颜色更素淡。有的物件只用竹皮,比如热水瓶胆外的壳,竹皮牢度更高,质感更硬,也更耐磨损。竹篾编织后的制品都会氧化,颜色就会不同,渐渐由起初的青白色转化成淡黄和红色甚至褐色。

  日用品的功能渐渐淡化,精巧的手工成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将“乡愁”凝聚和传承。邹福元近年来不断用自己的好手艺丰富现代手工制品的新形式,一缕缕竹条在他的指尖翻飞,幻化成一个个有趣、灵巧的新玩意,更传达了天人合一的造物观。看,竹篾匠人那专注的神情,那厚厚的茧子,深深的皱纹,传递给每件作品别样的匠心。像茶盘干炮台、防晒草帽、小鱼篓、海草小花篮等,都是“爆款”,游客们看到,都是心动无比的,传统技艺尝试深入更多的生活领域。

  (陶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