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陆志林入职锡山特种风机有限公司工作的第25个年头。当年11月24日,他作为全国劳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寄语。
“想一个问题,一想就忘了时间”
无锡县特种风机厂本是一家村办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包三改”的大潮中,凭借5000元起家,以机械零件加工配套为主,附带生产一些直流电机冷却的特种风机,走出了村办企业以工促农的好路子。1995年,主修电机专业的陆志林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厂做了一名技术员。他原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当年家境贫寒的他正是靠着风机厂的资助才顺利读完大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陆志林的人生信条。当时的风机厂,生产靠师傅的老经验,没有专业研发人员。这个懂得感恩的农家子弟调整了心态,放下架子,一点一滴地从学徒工做起。上班时泡在车间里学操作,下班后,跑书店、钻图书馆补充机械制造知识。有一次他在工作室忙碌到夜里11点,突然手脚不听使唤,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匆忙赶来的妻子嗔怪他:“工作也有个限度,把自己忙到进了医院,值得吗?”陆志林憨厚地说:“想一个问题,一想就忘了时间。”
4年车间的摸爬滚打,陆志林从一名技工成长为行家里手,担任了技术科长。当年特种风机厂成功转制成为锡山特种风机有限公司。
“‘心’好,机械就好”
企业改制成功,得益于该厂创办之初定下的宗旨:学现代管理,办文明工厂,讲经济效益,谋长期繁荣。改制后,公司转入以风机和电机为主的市场。这次转型让身为技术部负责人的陆志林压力陡增。“电机、风机都是机械的‘心脏’,‘心’好,机械就好;‘心’不好,机械就没用,或者用不长。”这是陆志林常说的一句话。为了让“‘心’好”,陆志林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风机技术》《电机技术》等专业学术期刊带他紧跟技术研究前沿,走进高校及研究所向专家请教,让他对电机风机技术的理解更深一层。至今,他的工作台上还放着已经翻烂的《机械设计手册》和《风机设计》。2007年,一家企业委托锡山风机研发生产插入式循环风机。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委托方也仅仅提供了一张国外产品的照片。陆志林接下任务后,带着技术组的人员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摸索设计,最终独立做出了这台机器,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仅此一项技术,就为企业每年增加600万元的产值。
在陆志林的主持下研发下,隔爆型外转子电机、无蜗壳离心风机等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陆续问世量产,部分产品使用在了“和谐号”和“复兴号”动车上。锡山风机由此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灿烂新时代。
“新品研发永远在路上”
技术研发的边界决定着企业发展的边界。陆志林和锡山风机不断拓展着这个边界。
异步启动永磁同步电机研发让陆志林难以忘怀。当时,这款电机只有欧洲一家企业能生产,价格高昂,技术封锁相当严格。一天,一家外资企业负责人找到锡山特种风机,希望他们也开发一款同样的电机,如果研制成功,将大规模采购。重任落在了陆志林肩上。这家外资企业辗转提供给他一台样机,但声明样机留在这里的时间只有3天。3天,陆志林必须吃透其中的构造原理、外形结构。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陆志林从测绘开始,由外及里,画下外形尺寸,拆解内部结构,解析定转子的原理,再成功组装还原。3天一晃而过。样机被带走了。两天没睡觉的陆志林草草休息一下,就带着他的团队大着胆子开始了试制。试制一开始,风机材料又成了拦路虎。翻文献,找专家,做实验,失败,调整,完善。最终,材料难题顺利解决。这款富含中国智慧的产品在性能上超越了欧洲同类产品,一举打入欧洲市场,年销售量突破40万台,创造了年产值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从此锡山特种风机在世界市场崭露头角,目前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4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连续7年成为中国科学家论坛科技成果展示及产学研科技合作受邀嘉宾,陆志林以硬核实力助推企业迭代升级,行稳致远。
最近,陆志林又开始了5G环境下的风机电机智能化应用研究。他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新产品研发永远在路上。”
(徐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