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生生不息的春风中,一年四季的序幕由此拉开。立春时节可给予舌尖味蕾什么样的享受?又有哪些习俗还在我们身边延续?跟着小晚来一起来领略下吧。
立春风俗知多少
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快节奏的发展,很多人已不了解立春时节的风俗,小晚也是询问了不少市民、翻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这背后的人文风情。
首先是迎春,又叫行春。古时的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热烈的迎春大典,会有各色演出供人观赏。其次是打春,是鞭打春牛的简称,而春牛是人们在立春前用黄泥或纸张做成的造型牛,牛肚子里会被填上五谷杂粮等寓意丰美的食物,到了立春当日,农夫会用鞭子将造型牛打碎,让人们将牛肚中流出的五谷捡回家,保佑未来一整年的丰收。最后则是拜春,家家户户都会互相登门执意,庆贺立春,共祝新春吉祥。
立春美食诱人舌
立春时节,讲究食补的中国人有“咬春”这一习俗——咬一口脆爽的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自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无锡人也不例外。
春卷
无锡人从小吃到大的传统美食春卷,从以往每年春节年夜饭上的保留菜,到现如今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菜场买到的常见食品,是一道提起就能想到春天的美味。
春卷,个中卷的食材是其灵魂所在。菜猪油是很多老无锡的心头好,纯肉口味的支持者也不少,而年轻人则偏爱紫薯、芋泥等新口味。此外,蕴含春气的荠菜、马兰头、香干等食材做成的馅心,被包裹在轻薄剔透的春卷薄皮里,做成一个个“小枕头”,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趁热咬上一口,那属于春天的美妙滋味顿时在口腔里弥漫开来,感觉一整个春天的美好都被吞进了肚皮。
春饼
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立春这天吃春饼的习俗,清代词人陈维崧曾写道:“立春日啖春饼,谓之‘咬春’。”以往延续这一习俗的多为北方人,但随着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定居在无锡,习俗互通,让部分无锡人也有了吃春饼的习惯。
散发淡淡清香的饼皮或蒸或烙,轻薄洁白,刷上酱汁,包上配菜,一口下去,是舌尖的享受。对于无锡人来说,吃春饼时,饼并非重点,跟饼搭配的菜是核心。春饼的配菜种类可根据喜好自由搭配,来自春天的食材成为这其中仪式感一般的存在。春韭炒蛋、春笋炒肉丝、萝卜丝等,既能凸显春天的鲜味,又清爽可口。古时还有传说:吃了春饼和其所包的新鲜时蔬,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
萝卜排骨汤、萝卜丝饼、萝卜丝团子
民间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立春乍暖还寒之际,吃点萝卜正补。立春的南方多有吃萝卜的习惯,在无锡,人们喜欢将萝卜与排骨炖汤,而最常吃的萝卜丝饼和萝卜丝团子则是萝卜吃法的升华。
萝卜排骨汤,初春时节喝上一碗,鲜美又暖和,让人恨不得多喝几碗才过瘾。用热油炸制而成的萝卜丝饼也是属于很多无锡人的童年记忆,放学后在校门口花五毛钱买上一只,那种吃到“小零食”的满足感,至今难忘。而萝卜丝团子在蒸熟后洁白晶莹,宛如艺术品,香浓的萝卜气息伴着肉香,让人回味。
韭菜盒子
吃韭菜,时间很重要。“香椿芽、头刀韭、顶花黄瓜、谢花藕”被称为乡村四鲜,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写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可见韭菜是春天的C位。
外形像个胖乎乎大元宝的韭菜盒子是一道与韭菜相关的、很讨喜的美食。炸至金黄油亮的韭菜盒子色香味俱全,咬上一大口,韭菜的香气混着鸡蛋的香味,满足感油然而生。
这些带着春天气息的美食中,你最钟爱哪一款?
本地蔬菜陆续上市,
正是尝鲜好时节
立春到来,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本地蔬菜开始陆续上市,价格也略有下降,熙熙攘攘的菜场里,不少应季蔬菜一字排开。产自云南的蚕豆1月中旬就已上市,红苋菜大约一周前上市。记者询问发现,目前新鲜蚕豆的价格约为8-9元/斤、红苋菜约为8-12元/斤、马兰约为13元/斤、菠菜约为5-7元/斤。部分蔬菜店内,春笋也开始出售了,约为19元/斤。
新鲜蚕豆的味道是极美的。刚刚采摘下来的蚕豆,最适合的做法莫过于葱油爆炒。这样烹饪出的蚕豆既保留了鲜甜软糯的口感,又增添了浓郁的葱香,鲜味十足。
暖心又暖胃的腌笃鲜中用到的笋,多为春笋,最是新鲜幼嫩。小火慢炖成一锅,舀一碗汤,咬一口笋,吃一口肉,新鲜的肉和春笋结合在一起,怪不得老话形容“鲜掉眉毛”。
马兰头,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做成马兰头拌香干。将马兰头焯水,细细切碎,拌上香干丁,撒上盐、糖,再淋上一圈麻油,简简单单的一道菜就能让人胃口大开。除此以外,马兰头拌荸荠,也越来越受到无锡人的喜爱,将马兰头煮熟切碎,和荸荠均匀搅拌,用盐和少量香油做最简单的调味,两种春季时鲜菜品碰撞在一起,轻松带来清新味道。
立春之后,人体也会顺应时令,体内新陈代谢开始旺盛,所以饮食时要注意少酸多辛,顺应节气,多食五辛、多加果蔬。“食五辛”是指立春之后要多吃几种“味辛”食材,如葱、姜、蒜,此外还有韭菜、蒜苗等,这些食材除了有食补之用,还可抑制细菌滋生,预防疾病。(禾一/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