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乐龄·悦苑

忙年忙出错 老人被骗钱

  本报讯 “快递员送来了‘提货券’,我就直接付了钱,后来才反应过来我根本没有电话预定商品。”近日,78岁的王女士向记者反映,自己忙年忙出错,稀里糊涂地被骗走了钱。

  据王女士介绍,快递员送来的信封里装有货到付款的“提货券”,上面标的产品是年夜饭佛跳墙,“我也没多想,直接把799元现金给了快递员。”原来,在收到快递的前几天,王女士接到一通电话,对方频频向她推荐产品,并在聊天中获取到了她的家庭住址等信息。

  记者拨通了提货券上的电话,对方声称王女士是其公司的会员,业务员是和老人做了电话沟通后才邮寄快递,但对所送产品是否是老人亲自预定的疑问,客服没有给出明确回答。最终,经记者数次协商,该公司将退款打到老人银行卡上。(老年生活报)

  提醒

  临近年关,不法分子也在蠢蠢欲动。民警提醒:老年人千万不要轻信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不向对方透露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万一上当受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子女要经常看望老人或与老人通电话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建议退休在家的老年人要坚持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了解相关防诈骗知识,提高防范意识。为了保护家中老人的财产安全,请警惕下列诈骗方式:

  1、投资理财类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借由投资赚钱的心理,又抓住老年人对投资理财并不了解的特点,以“高收益”“零风险”等作为诱饵,博取老人的信任后诱使其购买“产品”。一旦老年人购买了相关“产品”,不仅得不到所谓的“高收益”,等来的只是人去楼空。

  2、保健品类诈骗

  经常有不法分子通过电话、视频和老年人介绍药品或医疗仪器。在电话中不法分子往往将所谓的“药品”说得天花乱坠、包治百病,更会打着免费的旗号请老年人进行试用。一旦老年人心动答应试用,不法分子就会以“邮费”“成本费”等各种借口骗取钱财。实际上这些所谓“神药”可能只是一些没有实际功效的保健品,更有甚者还可能是假药。

  3、“中奖”类诈骗

  骗子冒充节目组、购物平台打电话称“中奖了”,成为幸运观众,骗子会要求你先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实际上是在骗钱。

  4、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人员诈骗

  骗子冒充“公检法”等国家工作人员,称受害人涉嫌犯罪,吓唬老年人,为了证明清白,老人就根据骗子提示,将自己账户的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接受调查,结果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