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顺风,欢迎下次再来”,“再”字上涂着涂改液;“好看吗?点个赞”,几行字写在彩色纸条上;“很感谢老师的陪伴”“你要回来看我们哦”……一张张手工纸卡上贴着红心、画着小动物、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这些是山区孩子给支教老师的送别礼物。上月底,完成两学期支教任务的无锡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陈新源和曹擎坤带着满满的感动返回无锡,经隔离休整后于春节前回到了岗位上。
初到
一个村去另一个村开车要半个多小时
去年,江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在全省范围内挑选8名青年民警前往定点帮扶地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当时28岁的陈新源和24岁的曹擎坤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三江地区群山环绕,远离了流光溢彩的霓虹,却有着难得的清静与自然。受疫情防控影响,去年上半年直到5月份才开学,陈新源和曹擎坤与同行民警进入大山,他俩被分到了不同学校。“尽管都在一个镇,可山路不好走,两个村一个位于半山腰,一个靠近山顶,开车要花半个多小时。”陈新源支教的干冲小学位于独峒镇干冲村,学校里有17名在编教师,与城市学校相比教师很少,却算是周边小学中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曹擎坤支教的岜团村岜团明天小学一共只有7名教师,从村里去学校要经过一条羊肠小道,学校一砖一瓦都是靠校长挨家挨户“化缘”建起来的。“刚去的时候我很好奇,问校长为什么篮球场地面高低不平,校长说,那是村里分了8个组各铺一块拼出来的。”
镇里村里青壮劳力都去外地打工了,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支教的两名民警一个身高1.92米,一个身高1.81米,穿着笔挺的警察制服。孩子们见到这样的“大长腿”叔叔感到好奇,问边检民警平时是做什么的,还打听他们有没有女朋友。
教学
第一个星期穿着警服上课立威
山区“教学初体验”开始了,出发之前摸索着备课的两人,发现现实并不乐观。曹擎坤负责教三四年级的英语,他预先根据无锡地区三四年级的教材做了功课,结果到了当地得知,那里前两年才设置英语考试,原本学校里都没有英语科目。“三四年级的小朋友,连字母表都背不全,得从零开始教。”学校里除了一边自学英语一边教学生的校长之外,只有他一个英语老师。“孩子们基础薄弱,学英语字母时和拼音混淆,第一天教得好好的,第二天一上课又念回了汉语拼音。”让学生们背全26个字母,花了足足一个月。知道老师随机念的是哪一个字母并能写出来,学会这个又花掉两个月。
学校师资匮乏,曹擎坤独自承担了两个年级的英语课,以及二年级数学教学。在教数学时又穿插着教点语文,“因为发现孩子不认识题目里的字,不知道数学题什么意思”。
负责全校体育课的陈新源同样不轻松。山里孩子天真烂漫、顽皮好动,平时就穿双拖鞋飞快地上山下山,一到体育课喜欢拿个球自己玩。虽然不缺乏运动量,可是欠缺组织纪律性。体育课没列队报数的概念,也没有体育项目训练,起初有的学生还排斥体育课教学,觉得新来的老师打扰他们玩耍。陈新源通过与学校其他老师的交流了解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时坐姿随意,会突然站起来,要上洗手间也不报告,自顾自走出教室,陈新源觉得这些都能通过体育课来规范。“为增加威慑力,第一个星期是穿着警服给孩子们上课的,等孩子们听指挥了才换上便服。”
从列队、清点人数开始,陈新源给孩子们定下体育课的规矩,不论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整齐列队,并让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改变习以为常的着装习惯,把拖鞋凉鞋换成运动鞋。他还把在警校学到的系统体能训练方法分享给孩子们,体育课设置了跳远、往返跑等体能小游戏,分组竞赛激起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也无形中增强了团队合作观念。
趣事
山区里的生活有苦有乐
过了最初的兴奋期,生活中各种不适应接踵而来。三江地区空气潮湿,即便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来说,这种潮湿也超出想象。“夏天连下一个月雨,水汽在山中弥漫,散不开。”曹擎坤与另一名支教民警住在农户家中,一开始不知情,把衣服挂在房间里,没想到过了一晚干衣服就变潮,慢慢地还发霉了。“后来把衣服都叠起来塞进木箱,并放了很多干燥剂。”日常用水的问题也一度让他哭笑不得。村里喝的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可用这水洗白色衣服,洗着洗着衣服竟然变黄了。原来,从山顶引下来的水没经过过滤处理,下雨天雨水带入泥土,厉害的时候水龙头里放出来的水呈咖啡色。“住了一段时间后,一看要下雨,我们就去挑井水喝。”
下雨打雷时,一不小心村里就会断电。常常要过几天才能恢复供电。山上一片漆黑,只有江苏捐赠的一个太阳能路灯亮着。这样的日子里学校上下课铃都没法响起。教室外的屋檐上悬着一根铁轨,老师就拿一把榔头敲打,用不同的敲打方式给孩子们打上下课铃。
于是乎,暑期回锡休息的几天里,两个年轻人结合亲身经历,把太阳能灯、干燥剂以及尽可能多的充电宝塞进了行李箱。
传递
让更多的城市人关注山区
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支教期间陈新源和曹擎坤不仅给孩子们上课,还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城市里的人关注到山区。
一次送教上门时,陈新源发现村里有个11岁的女孩,5岁起因为肌肉萎缩就没去过学校,父母亲带着她最小的弟弟在广东打工,白天爷爷上山干农活,二弟上学,女孩只能望着窗外发呆。陈新源把送教经历发到朋友圈,不少朋友看到后托他买学习用品给女孩。一名浙江边检民警给女孩买来电子琴和洋娃娃,帮助孩子在家锻炼手指和肌肉。后来经过和家长沟通,女孩回到学校上课,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以此为契机,陈新源和朋友建立起一个爱心助学群,为干冲小学的孩子们捐赠物品。在全国各地爱心人士帮助下,一个多月共募捐到价值11万多元的爱心助学物资。孩子们换上了新校服,学校篮球场装上了新的篮球架,室内有了两张乒乓球桌,募捐来的上千册课外图书以及购买的书架,为每个班级建立了图书角……陈新源做了捐赠明细手账,临近假期时和学校几位老师一起,为爱心人士亲手制作了感恩卡,盖上当地的邮戳寄出去。
曹擎坤专门联系了家乡的小学和图书馆,为学校筹集到800册图书。他在课余时间拍摄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制作成小电影,并且花一节课时间教孩子们学唱歌曲《温柔》,当成送给在外打工父母的礼物。视频发到B站上之后,引发不少网友共鸣。福建周宁二中的学生看到后,给学校寄来明信片,上面有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青岛一所高校的学生看到后,表示今年暑假要去村里支教帮扶……
“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爱的传播和教育”,两名青年民警表示,这段经历终生难忘。
(晚报记者 念楼/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