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梅而春读天下,龙游照水香雪海。岁末新春,恰逢赏梅的最好时节。梅花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的高洁气度,是最近园艺界的C位品种。在无锡,就有一位梅花、梅桩种植的传奇人物,20余年来在滨湖、惠山区从事梅花、梅桩种养,其规模和品种之盛,堪称一奇。尤其是造型万千的梅桩盆景,或气势煊赫,或盘根错节、或斜斜伸出,红艳的花朵与古朴苍劲的枯桩相映成趣,令观者内心生出诗意文思。
梅林现场:暗香浮动“一剪梅”
沿着九龙湾花海附近的一条水泥小道蜿蜒向前,满山红艳的山坡树林顿时跃入眼帘,五六千棵梅树都已进入花期,幽香浮动让人惊艳无比,远离城市的偏僻郊野竟能觅得这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岛”。“岛主”冯炳伟大方地引来客进院赏梅,紧靠路边的宽阔地带是一片梅桩,沿着山坡的一大片,则是20多亩梅林,但见满庭芳菲,一片红粉缤纷,间或有浅绿和星星点点的白色。
自称“梅痴”的老冯已过七旬。他出手的梅桩,每件作品都要历经七八年乃至十五六年才能成形,每件梅桩造型都富有诗情画意,多年来不知斩获过多少大奖,受许多画家、设计师钟爱。在2012年无锡梅园建园百年的梅花展上,“冯氏梅花”有自己的展厅和展坛,全国各地的无数梅花爱好者专门来无锡寻访他的古趣梅花盆景。通过多次修剪、雕刻枯枝、摘心等一系列颠覆性盆景培育,冯氏梅花在当年的盆景界一战成名。
在这位盆景达人的眼里,梅花花姿美丽如“尤物”,而且拥有成为造型盆景的绝佳先天条件:扦插易活、枝条长、老干横斜,这些活跃的生物特性组合出疏密有致、曲直有度的空间立体结构,与国画“形意”的鉴赏标准深度契合。
40年前就玩盆景,20年前开始探索、培育梅桩。在九龙湾的这片小基地内,有红梅、宫粉、绿萼梅、朱砂等多个品种的梅桩。造型方面,有的枝干斜斜似微风吹;有的花势倒挂金钟,花形绵密有如雨林;有的先平后垂直呈悬崖姿,有的似疾风中的骤停……这么多“一剪梅”可谓件件“入画”,构图表达方式令人产生无限遐思。
种梅源起:抢救保护古梅桩
老冯的梅桩数量之丰在整个无锡、江苏乃至沪宁线上,都是罕见的,在他惠山区前洲的基地内,还有数万棵梅花,其中不乏珍贵的古梅桩。这么多梅桩的收藏、再培育,和他的盆景“王者”级经历有关。40年前,冯炳伟就已经是无锡盆景协会的大咖,他的黑松、兰花、黄杨、杜鹃等都有不少国家级获奖精品。
“30多年前,我外出寻购盆景的素材,发现在浙江黄岩等地,许多根本没有盆景种植技术的农民将大量的古梅桩砍得支离破碎,太可惜了。”当时,一些砍柴的当地村民见有人收购野生的古梅桩,便疯狂开采,然后运到黄岩出售,一度达到近万株,黄岩也一度成为全国古梅桩的集散地,但大量的古梅桩因为砍截过度以及没有及时做好保护措施,大部分不能成活,这些百岁以上的梅桩在此后的10年里因此迅速凋零。
看到那么多古梅桩“暴殄天物”,那个心疼呀,让他坐不住了。对这种古老而又有满怀生机的存在,如何保护好它们,使人们在50年、100年以后还能看到这种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盆景艺术,多年来和多种盆景打交道的老冯认为,自己有办法、有能力解决梅桩的复活、复兴。于是,尽己所能大量购进市场上仅存的古梅桩,用类似岭南派截干蓄枝的造型方法,多年来进行了大量扦插、嫁接和造型艺术的广泛、深层探索。
让他深入梅桩造型领域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市场上根本看不到多少好看的梅桩。一些喜欢玩盆景的玩家不会侍弄梅桩,或者说没有盆景造型的技术手段;而大量从事梅桩盆景造型的实际上多为农户,他们有动手能力,日常能做一些普通盆景的培育和塑形,但普遍欠缺美学素养,而梅花的生长较慢,在漫长的等待和由此渐行的变化中,如何因势利导,实是有如天书。
赏梅要素:“疏影横斜水清浅”
“虽是人作,犹似天成。”在老冯看来,梅花的凹凸、空洞、曲槽、枯峰,都有各自的妙法,整体造型就像美女的“三庭五眼”,有不少具化的要素。梅花之美,在枝,花开三分时最动人,一根枝条上花朵有的开足有的含苞,“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详略布局是评奖的重要因素;梅花气节体现在干,枝干粗细的过渡、枝条长短与枝干骨架的比例,都有约定俗成的赏鉴标准,粗细之间不协调就会逐渐“长残”,或是出现刻意的匠气;梅花之风骨亦体现在根,露根造型较为常见的梅桩,有的似龙爪般虬结苍劲,有的疙瘩凹凸盘旋而上,有的沧桑老相却借助新发的娇艳自然唤醒“春色”,有的经历过复杂的“舍利干雕刻”技艺,展现铮铮铁骨的凌厉气势。
因为爱梅,老冯也喜爱古往今来的众多梅花诗。从古到今,文豪辈出的宋代就有咏梅诗5000多首。诗中的意象也是审美的指引。这么多诗歌中,梅桩最受推崇的培育、修剪要点便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林逋写的诗最是传神,其赞颂的梅花香也是不闷、不烈、不媚俗、不轻佻,“清气满乾坤”。
传承创新:巧手“梅花三弄”
武侠书中的“踏雪寻梅”让人对梅花之风骨心生感佩。这份对美的向往和敬意,是这位七旬老人20年来不畏辛苦照料大大小小梅花树的动力之源。每天,老冯都要精心照料分布在两个基地的大片梅林、梅桩。“浇水是个技术活,北京以南都能种梅,梅花耐寒、耐贫瘠,不难打理,但要树长得好、花开得美,不管不顾和用力过猛都是不行的,所有的花都要悉心呵护,适当施有机肥,适当浇水,绝对不能长期干燥。”
从前,梅桩只在盆景圈小范围流行,近十年来都属于不温不火,有人喜欢,但没有人过于在意。他在滨湖区胡埭和惠山区洛社的基地长期对群众免费开放,总也有梅花爱好者寻芳而至,对冯氏梅花初见即“惊为天人”。碰到同样的爱花惜花人,老冯一般都会和他们交谈一会,对梅桩的造型解读一番,来人对梅树的品种来历、养护历史都很关心,老冯对所有梅花都是如数家珍,一些扦插在20年以内的梅桩,很多就流入了寻常的爱花人家里。
以前的盆景造型除了截干、修剪,几乎没什么花样。但老冯的大胆创新手段就多了,像“摘心”、“舍利干雕刻”、“枝条反向生长”等,都是近代梅桩造型中“颠覆性”的手段。“可能是现在懂美、热衷追寻传统的人多了,加上梅桩很好打理,越来越多的人来咨询和关心它们了。”曾经的寂寞开无主,暗香终究“关不住”。
(晚报记者 陶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