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梁溪法院通报了一起网络诈骗案。该案中,实施诈骗的多为“00后”在校生,受害者则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且多达数千人。
三个月骗得“手续费”近九万元
目前,很多手机游戏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都设置了“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玩游戏进行规范。这个模式让胡某等人发现了“商机”,去年5月至8月,胡某等人在QQ游戏群、热门游戏的帖子里发布虚假信息,谎称能帮助未成年人解除防沉迷限制,通过前期培训的话术对有解除防沉迷限制需求的青少年进行诈骗,收取解除费用并盗取对方的微信账号进行出售。
据介绍,虽然每个账号的“手续费”不过10至20元,但到落网时,被诈骗的未成年人已多达数千名,遍布全国各地,短短三个月这伙人就骗得所谓“手续费”近9万元,这还不包括出售账号所得。被告人交代,他们根本不具备解除防沉迷限制的技术,完全是利用小学生、初中生想多玩游戏的心理实施诈骗。
近日,梁溪法院审结此案,胡某等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多次结伙诈骗未成年人财物,各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综合各被告人的涉案金额、悔罪情节、社会危害性等,法院判处胡某、张某两名主犯及王某、刘某两名参与程度较深的从犯一年七个月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判处另外八名从犯六个月至一年五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考虑到教育挽救的原因,适用缓刑。
作案人员多为“00后”学生
梁溪法院刑庭副庭长黎鹏介绍,该案的被告人有十余人,都是“00后”,多数为外省专科学校在读,其中年纪较大的也才刚从院校毕业,彼此间都是同学、老乡的关系。
该案的主犯之一胡某介绍,他以前就做过帮未成年人解除防沉迷的“生意”,当时因为系统漏洞,确实能通过更改身份信息的方式来解除,但很快这个漏洞就被堵上了。去年二三月份,其所在的学校尚未开学,这时一名网友联系了他,称能教他一种骗取他人微信账号的方法,到时将账号转手一卖就能赚钱。胡某心动了,交了一笔“学费”后学到了这个方法。
胡某说,这个方法就是将想要玩游戏的未成年人拉进一个群,之后发布信息称能解除游戏的防沉迷模式。一旦有未成年人联系上他,胡某便先要求对方缴纳一笔“手续费”,并骗取对方的微信账号和密码,之后谎称“因为解除防沉迷违规操作,被永久封号”。胡某说,因为微信一般都绑定了手机号码,这些被骗的人其实可以通过手机号码找回账号,而有的人则相信了他们的说法放弃了原账号,这时候他们就会趁机将账号出售。
据了解,骗取微信账号后,胡某等人会根据微信的使用长短、活跃度,账号所绑定的游戏充值情况等来确定账号价值并售卖。
分工明确,还开了“公司”
作案过程中,胡某一伙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打广告,有的负责用话术骗取解除费用,甚至还为此开了“公司”。
去年5月初,胡某觉得这个方法能赚钱后,就联系上了高中同学张某,邀请对方跟自己一起干。在张某学会操作后,胡某又招来四人,由张某负责培训。此后胡某租了一间屋子,给几人配了手机、电脑正式开始了行骗。据介绍,这些员工不仅有“底薪”,每骗取一个账号还能拿到一笔提成,每月固定发放工资;在分工上,有人负责话术话本,有人负责吸引未成年人进群,有的负责收款。
他们将被骗进QQ群内的未成年人称为“资源”,行骗过程则叫作“引流”。胡某表示,当初教张某时,他并没将如何引流教给张某,但在之后的操作中,张某偷偷学会了。很快,手中的“资源”不够分了,这时张某便离开了“公司”,拉了一伙人另起炉灶。直到去年8月被抓前,两伙人之间还有“生意往来”,还会互相介绍“客户”。
未成年人易成网络诈骗对象
“在审理的诈骗案件中,网络诈骗案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面对面的诈骗案。”黎鹏介绍,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上网人群中未成年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自身防范意识和辨别真伪能力不足,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对象。
其实在网上简单搜索就能发现,随着互联网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新的诈骗方式也令人防不胜防。去年梁溪法院就审理了一起案件,被告人号称可以进入学校的教务系统修改成绩,有学生因此上当受骗;惠山法院去年审结了一起案件,被告人通过在QQ空间发布虚假游戏信息,引诱未成年人“上钩”,之后一步步诱骗对方拿家长的手机付费;疫情期间,有犯罪分子利用孩子上网课时家长无法全程陪同的空当作案……
提醒
注重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
黎鹏介绍,在这起案件中,很多未成年人被骗的金额不过一二十元,加上担心被家长批评,即使发现被骗也不愿说出口,所以受骗人数极多。
“要加强自身的法制观念,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要觉得每次骗取的金额较小就不构成犯罪”,黎鹏提醒,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上网时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不要轻信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不要将相关信息、款项交付陌生人。作为监护人,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外,也要注重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要教会孩子保护个人隐私,如自己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信息、学校的基本信息等不要告诉陌生人。在新闻中,不时会出现这样的报道:犯罪分子利用孩子套取个人信息,然后寻找时机,利用这些信息获取家长的信任,从而实施违法犯罪。
此外,要教会孩子四个“不要”: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有的链接中包含木马病毒,一旦点击,后果和损失都是无法预料的;不要泄露短信验证码,验证码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防范措施,若是泄露,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不要随意截图出示收付款码;也不要随意给陌生人转账或发红包。 (晚报记者 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