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延迟退休具体改革方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26日公开表示。
随即,“延迟退休真的来了”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事实上,因涉及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延迟退休话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在即将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这一话题的热度或将进一步延续。
为何要实行延迟退休?
中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人社部副部长游钧2月26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这一规定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诸多因素确定的,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退休年龄总体偏低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预计“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中国面临着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发展的态势。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表示,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有一定财富积累再老龄化不同的是,中国是边工业化边老龄化。“这源于中国人口体量大以及人均寿命提高等多种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到2019年已经提高到77.3岁,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因此在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延长的背景下,延迟退休被视为破解劳动力供给短缺、挖掘老龄化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日前对媒体公开表示,与过去相比,劳动条件已大大改善,苦、脏、累等劳动正逐步被机械代替。“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老年人来说,延迟退休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专家认为,延迟退休的出台与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有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
而在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不断延长,达到了13.7年,开始工作的年龄相应推后。这表明现行退休年龄不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此外,从人口赡养率上来看,实行延迟退休年龄也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日前公开称,2019年中国参保赡养率和缴费赡养率分别是37.7%和47%,如果不调整现行政策,到2050年参保赡养率和缴费赡养率将分别超过81%和96.3%;但若采取渐进式改革方案,最终男性65岁、女性60岁退休,到2050年参保赡养率和缴费赡养率预计为51.4%和65.5%。
将如何实施延迟退休?
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但各国在退休年龄设定、养老金财政保障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借鉴国外经验、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少专家提出“选择性退休”可以作为起步过渡阶段的政策安排。
“选择性退休的实质是把退休年龄选择的自主权交给个人,通过养老金调整机制强化对个人自主选择延迟退休的有效激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一场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应当鼓励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不同退休年龄和养老金领取方案,如劳动者在正常退休年龄前选择提前退休则减扣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在正常退休年龄后延迟退休则增加一定比例养老金。
“选择性退休”兼具弹性和自主性,虽然取消“一刀切”的法定退休年龄,但依然需要设定正常退休年龄作为自主选择的基本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田雪原认为,可以只设延退起始年龄,不设上限年龄;到了起始年龄,延不延退、延退多长时间,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决定;不设延退上限年龄,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据主客观情况,签订包括用工时间的延退合同。
另外还有学者呼吁,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设置分步实现男女不同的选择性退休年龄的时间表,坚持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公平原则和特殊原则,可以在高技能、高人力资本行业率先推行自主选择性延迟退休。
据人社部透露,目前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具体改革方案,既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中国现实国情等,在方案研究制定过程中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