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读写课,是一份礼物,一份为童年生命精心准备的礼物。
哲思,它其实不是哲学家们的专属。它属于每一个人,特别是属于孩子。哲学始于惊疑,当孩子心智的发育进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产生疑惑,发出“哲学性”的追问。清新活泼的儿童心智与陌生新鲜的大千世界相遇,这是人类精神中永恒的灿烂景象,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
哲思读写,恰能擦亮童年生命中这可贵又易逝的灿烂图景。
于是哲思读写课,就成为一种精心制造的“相遇”,儿童与哲思绘本的相遇。一个个精心挑选的绘本,犹如一个个熠熠闪光的路标,放在童年生命必经之路的路口,等待与孩子们的相遇。
路标一:
认识“我”,勇敢做自己
课程组合:《我的名字克丽桑斯美美菊花》+纪弦的诗歌《你的名字》+《小绿狼》
课程思考: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是伴随人一生的命题。在童年时代,孩子的自我认同往往受周围环境和他人评价所左右。在这个年龄段,跟着经典绘本的故事节奏,经历“典型人物”的心路历程,并代入角色,深入探讨,那么这个故事就不再是“别人”的故事,而成为孩子生命经验的一部分。当有一天生命遭遇类似场景时,故事将被“重新唤醒”。“克丽桑斯美美菊花”是一只小老鼠的名字,这个名字究竟是“绝对完美”还是“糟糕透了”?小绿狼哈瓦尔原本是一只快乐的小狼,可有一天却突然发现他的皮肤与其他小狼都不一样,他一次又一次地执着“变色”,最后,他成功了吗?纪弦的小诗充满深情,“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写你的名字,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梦见的也是你发光的名字”,究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名字真正地大起来、亮起来?两个绘本、一首小诗与一群儿童相遇,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值得期待!
路标二:
生命中的爱与暖
课程组合:《爱心树》+《点》
课程思考:爱与暖,是生命中永恒的灯塔。童年时代对爱和暖的感知、体验辨析和分享越充分、越深刻,就越能让“爱”与“暖”成为孩子一生的词汇、一生的思想和一生的“生命导航”。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经典绘本《爱心树》,围绕着孩子不同人生阶段的“五种需要”和大树的“五次付出”展开叙述,“孩子需要――大树付出――大树很快乐”,反复咏叹的故事架构和由轻快而缓慢、甚至略显沉重的画面设计,孩子与大树的大版面对话文字、大树触目惊心的变化画面和“大树很快乐”的一再叩击结合在一起,究竟在向我们展示什么?这个绘本让你看到了哪些人?引发了哪些关于爱的思考?一个“痛点”,何以成为“转折点”“关键点”“生长点”“创造点”,乃至温暖传递的“生命接力点”?苹果树对小男孩的爱与美术老师对瓦士缇的爱有什么不同?将《爱心树》与加拿大童书作家、插画家、艺术家彼德·雷诺兹的成名绘本《点》作对比阅读,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哦!
路标三:
生命的意义
课程组合:《蜉蝣的一生》+袁牧的小诗《苔》+《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
课程思考:人生来对生命是有疑问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孩子会被这些问题刺激,不断去探寻生命的真相。其实,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会决定人怎样去生活。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蜉蝣、苔花、那只活了100万次的虎斑猫、那片叫作弗雷迪的叶子的生命故事吧:“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但它享受每一个美妙的时刻,它徜徉天际,沐浴晨光,踩着宇宙的节拍,翩翩起舞”“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蜉蝣产下了它的卵。此时它感到宁静、同时最美妙”“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死过一百万次、也活过一百万次的虎斑猫,曾经的生命无喜无悲,千篇一律;而它成为野猫,成为自己,且深深地爱过也痛失过,才第一次痛哭,且死去后再也没有醒来”,“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是为了秋天的色彩,是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就让类似的话语悄然无声地流淌进你的生命里,让我们一起,思考和感悟生命的真谛,明白怎样的生命值得一过,怎样的生命才能光彩熠熠。
路标四:
梦想·远见·勇气
课程组合:《孤独的音乐家》+《真假近视眼》+《伟大的小丑》+《小海螺和大鲸鱼》
路标五:
面对黑夜与恐惧
课程组合:《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嚓—嘭》
路标六:
时间与幸福
课程组合:《买卖时间》+《时间商店》+《时间旅行箱》
……
类似的“路标”还可以有“七、八、九”乃至更多。这些“路标”即哲思主题的选择,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生命发展有着深层的联结。而哲思读写——用“引发惊奇”“角色代入”“讨论思辨”“联结自我”“写绘表达”等感性的方式,正是为了架设儿童与哲思绘本真正“相遇”的桥梁。“自居:把儿童带入情境→探究:理解问题的深层意义→迁移:与自身的生命和生活相关联”,如此三步走,哲思绘本的“故事因子”方能转化为“生命种子”,为儿童的语言、思维、精神成长提供最优质、最丰厚的营养素。
最后,引用周国平关于儿童为什么要学哲学的回答作为结语——
“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整个人生。”
的确,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是“生命的导航仪”。愿更多的孩子与哲思绘本相遇。让哲思读写,照亮孩子的童年生命,进而,温暖和点亮孩子的整个人生!
李 勤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校长、书记。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导师团成员,“奠基未来 感动无锡”教育年度人物。主持或核心参与全国、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8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或主编书作5本,二度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省精品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实践类成果奖等多个科研奖项,应邀至省内外公开教学或学术讲座2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