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窗帘约定”为老互助模式早已家喻户晓。2014年,媒体报道了樱桃园社区72岁老人殷桂芝照料90岁老邻居姜信昭的故事,两位老人以拉窗帘为信号的互助模式快速在白纸坊街道推广,如今已覆盖19个社区,结成帮扶对子百余对。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帮扶者逐渐年迈,体力心力难以为继。为此,街道通过多种方式打通对子之间的单线联系,让一个个“死对子”活了起来。
难题
元老级年岁渐长
一方离世 活对变“死”对
“我和王大姐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了,没有‘窗帘约定’的时候我就帮助她,可是现在,我有点力不从心了。”80岁的孙秀敏住在菜园街社区,和85岁的帮扶对象王树森住在相邻的楼门。两位老姐妹是不折不扣的“窗帘约定”元老。
2016年11月的一个深夜,孙秀敏被电话铃吵醒,另一头的王树森说:“你快来吧,我头晕不舒服,已经打了120。”那一夜,孙秀敏陪着王姐看急诊,取药拿片子一通忙活,上演“生死时速”。
孙秀敏说,结成对子的两位老人更像知心人。刚结对时,王树森要照顾行动不便的家人,自己身体还不好,平时也没个聊天说话的人。为了给王树森解闷,孙秀敏每天定时定点给老姐姐打电话。聊聊昨晚上的电视剧,身边的家长里短,社区里的新鲜事……傍晚,两位老人结伴遛弯,生活有滋有味。
“我们家的座机基本就是我和王姐的专线,出去遛弯我扶着她,她增加了运动量,饭量也变好了。”孙秀敏说。
好姐妹的感情一天天加深,可孙秀敏的担心也慢慢多了起来。80岁生日当天,她心里犯起了嘀咕:“我都八十了,平时也拿东忘西的,下趟楼也得喘,这可怎么办呢。”得知孙阿姨有了难处,王树森老人家里请了保姆,可是陪老人聊天这活,却谁也替不了。“我就爱和小孙聊天,保姆对我的生活照料没得说,可是体己话说不来。”王树森说。
可是,在聊天过程中,孙秀敏有时候接不上话,还经常要求先挂了,一会儿再聊。原来孙秀敏的老伴不久前卧床了,每天要给他翻身,清洁身体,她一边聊一边惦记着老伴,就走神了。
尽管二老已经消除“误会”,但结对帮扶中产生的新问题,确实需要解决。据白纸坊街道社会办负责人介绍,在元老级“窗帘约定”对子中,已经有一些出现了一方离世,活对变“死”对的情况。
破冰
帮扶者身体出问题
群策群力 实现“多对一”
如何打破“窗帘约定”的瓶颈,街道和社区没少想办法。这不,在建功南里社区南菜园1号院,就有一对党员夫妻承担起了“窗帘约定”召集人的职责。
刘英杰和妻子张学英都是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张学英还是居委会第一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思想觉悟没得说。
“刚有窗帘约定的时候,我们俩主动帮扶了楼下的韩淑媛大姐,她住一层,我们每天上楼之前,都会去敲敲韩大姐家的门。”刘英杰说。
和其他对子类似,刘英杰两口子主要关注韩淑媛的生活细节。每逢周末,都会给老人送去刚包的饺子、热腾腾的炒菜。一旦老人有出行、看病、购物等需求,夫妻俩也会第一时间陪同前往。用韩淑媛的话说,刘英杰两口子对自己的要求“有求必应”。
可是去年冬天,身体一直不错的刘英杰突然觉得眼睛不舒服。到医院一查,需要手术治疗,张学英也不得不把全副心思都用来照顾丈夫。
“韩大姐怎么办?我们两口子都没法管她了,到哪儿去找个替补呢?”
在支部会议上,夫妻俩把这个难题摆在了桌面上,向大家求计。
“刘哥,张姐,咱们窗帘约定现在都是一对一,或者二对一,一旦一头出问题,难以调配人员。要是能把方式改一改,变成多对一就好了。”一位党员建议。
“对呀,咱们不是有两个志愿者群么,干脆把咱们院十几对窗帘约定的帮扶人都拉进群里,一来方便社区随时掌握每对的情况,也可以帮助临时有事的对子找替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找到了可行的办法,刘英杰夫妇立刻行动,并且主动承担了南菜园1号院“窗帘约定”召集人的角色。
“群里一下就有了三十多人,除了十几对帮扶人外,还有社区其他党员,大家非常主动,都愿意给我们俩当替补。”张学英说,她和刘英杰悬着的心当时就放下了。经过群内讨论,由另一位邻居谌女士暂时代替他们履行与韩淑媛的窗帘约定。
身为召集人,刘英杰夫妻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愿意帮扶老人的党员们更好地排班、上岗,而不仅仅是临时抓个替补。
这不,去年的邻里节,刘英杰特意把小院窗帘约定的情况拉了个清单,一对对地现场询问,给每一对都找到了可以随时上岗的替补队员,把“死”对变成了活对。
模式
社区参与策划
为老服务 志愿者在成长
南菜园1号院的尝试给白纸坊街道提了个醒。面对街道19个社区百余对“窗帘约定”对子,街道也一直在探寻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2017年,街道制作了《窗帘约定·坊间守望服务日志》,发给帮扶人员每人一册,记录日常帮扶情况。通过帮扶日志,建立帮扶积分制——凡提供为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都会获得“爱心印章”。“爱心印章”盖在帮扶人员日志上,可以兑换其他帮扶服务。
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召集结对子的居民开展“我们的节日”聚会活动,让空巢老人集体过节,不让他们感到孤单。结合许多高龄老人不便下楼、只能在楼道里活动的特点,街道还开展了楼门文化打造活动。根据同一单元居民的爱好和特点,逐一打造楼门文化,展示美术作品、手工艺品、制定楼门公约,开展“最美楼门”随手拍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强化居民对楼门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共建和睦的邻里关系。
如今,白纸坊街道正在19个社区孵化窗帘约定特色团队,计划在樱桃园社区重点打造“窗帘约定 樱桃飘香”项目,一方面发挥“窗帘约定”对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恢复传统邻里文化方面的作用力,一方面凸显党建引领在“窗帘约定”项目中的引领、促进效果,擦亮坊间金名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伴随着街道为老服务探索的深入,白纸坊地区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找到知心的朋友和贴心的陪伴。每当他们用颤巍巍的手拉开窗帘的时候,他们知道,在窗帘背后,一定有一双温暖的眼睛在关注着他们。
(北晚)
名词解释——
窗帘约定,是指被帮扶的老人每天都以拉窗帘作为“暗号”,向帮扶者报平安。一旦窗帘没有拉开,帮扶者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施救,同时联系街道、社区和被帮扶者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