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正是惠山区长安街道阿四百叶的销售旺季。作为一种荤菜“百搭”,这种百叶色泽嫩白、有韧性、有香味、口感柔。买回家后,被市民做成红汤百叶、大肠百叶等美食用来招待亲朋。值得一提的是,看似不起眼的阿四百叶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销售旺季 每天产量有上万斤
“现在每天有12000斤的产量”,67岁的阿四百叶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贺惠清告诉记者,和30年前每天只有10多斤黄豆做原材料相比,现在居民在饮食上更加重视健康和营养,百叶等豆制产品需求量大增。过年前后每天的产量可达上万斤。产量上来后,本地黄豆供应跟不上,他们就精选来自黑龙江的优质黄豆。东北黄豆出油量高,做出来的豆制品吃起来有一种淡淡的豆香味。
“一斤黄豆可以出一斤百叶。”作为非遗传承人,多年的从业经验让贺惠清对数据烂熟于心。他表示,做百叶、豆腐是一件辛苦活。就拿泡黄豆这个程序来说,不但要选好时机,泡的时间也需要很久,长达8个小时,冬天更是需要12到15个小时。
天气冷以及年前年后是百叶的销售旺季,民间有“蚕豆上市后不吃豆腐的”的习俗,对此,贺惠清表示,天气一旦炎热,豆制品不宜久放,容易产生馊味,口感也差了不少。趁现在需求量大,每天加班加点多生产一些,以满足市民需求。
时代更新 坚守传统手艺不变
“时代不断更新,但我们传统手艺不变,主要体现在‘点卤’上”,贺金仙是贺慧清唯一的女儿。2010年,看到父亲日渐年迈但仍在坚持,她多次劝说父亲减轻工作量,可当喜欢她家产品的市民发来订单时,父亲咬牙又转身去做了。她不忍心,放弃舒适的办公室工作,作为帮手来到父亲身边。她告诉记者,与传统手工操作不同,她家的产品逐渐使用机械化生产,人员也由原来父母二人到现在聘请23名工人。可即使这样,也有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认为这一行收入不高、没有前途。
贺金仙的丈夫表示,现在他们一家每天凌晨1:30就要起床,早上3点左右就有客户来购买豆制品,凌晨5点他们还要赶到当地的菜市场出摊售卖。吃过午饭,稍微午休一会儿又要投入到下午的生产中去。随着现代化的智能流水线逐渐普及,提高产品产量的同时,对一些关键的程序,比如“点卤”这一核心环节,他家还保持着手工的传统做法,为的就是保持产品的口感。
“打铁、磨豆腐,自古以来就是苦行当。”贺惠清表示,当初他所在的长安街道王家庄朱巷有100来户人家做豆制品。到2000年以后,不做的不做,改行的改行,仅剩下为数不多的两家在做。对于这一行的未来,贺惠清有着自己的考虑和打算,在和家人商量后计划加大技术研发,力争开发出新的健康豆制品。作为当地乃至无锡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美食,卤水百叶已是其所在地、所在村的“一村一品”产品,其种类也从原来单一的豆腐到现在的百叶、豆干、素肠、素鸡等等。
百年历史 获评无锡市级非遗
据悉,无锡北片区长安、堰桥、玉祁一带地区颇负盛名的贺家“卤水百叶”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脱胎于此的“阿四百叶”现在已是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贺家在“杨龙聚酱园槽坊”经营酱坊,这里也是玉祁双套黄酒的前生产地。贺家利用三间祖屋为生产作坊,改做豆腐、百叶生意。由于之前开酱坊,对配制卤精通,渐渐地在“豆腐百叶村”的730多个豆腐坊中脱颖而出,其生产的“卤水百叶”一时供不应求。
“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三代了。”贺惠清说,耳濡目染之下贺惠清和哥哥阿三都掌握了一手做百叶的好技术。他13岁开始接受这项手艺活,还记得当初做百叶时,为了做出每天12斤黄豆的产品,不但用手推磨,凌晨3点就得起床,做好后,还要挑着担子到周边村子里叫卖,非常辛苦。贺惠清表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再苦也要做下去,因为百叶、豆腐总是有人要吃的。
传承工艺 建“老物件”展示室
“这边是老石磨、木质风箱,那边是滤网、老灶台,不少老物件都有100多年历史了。”贺惠清表示,以前做豆腐的文化以及老物件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了。为此,早在3年前,他就开始筹建以百叶非遗制作技艺、生产设备工具等独特的“老物件”作为陈列主题,兼顾历史相关文化的积累,有图文也有实物的非遗文化展示室,之后还不断收集新的展品进行补充,展示室再现了“老字号”店铺百年以来艰苦创业、诚信经营的历程。以前手工做百叶、豆腐的工具在这里几乎都可以找到,完整地重现了以前百叶纯手工生产工艺的全貌。
贺金仙现在是“阿四百叶”第四代传人。她介绍说,现在产量供应上去了,主要是使用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机器,但传统手工生产的“精气神儿”代表着一种工匠精神,不能丢掉。
(晚报记者 黄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