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全国两会

透过“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看民生

你我“钱袋子”鼓起来将有哪些机会?

  5日亮相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规划纲要草案中透露出了很多极具“含金量”的信息。今后5年,伴随中国经济的脉动,你我“钱袋子”鼓起来将有哪些机会?记者采访了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

  收入:“提低扩中”促进不同群体共同富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我国政策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增收,已经形成了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

  “提低扩中”如何进一步发力?规划纲要草案推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改革事业单位薪酬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认为,规划纲要草案针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农民、小微创业者等不同群体的特点,打造了不同的增收“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人员有重要政策赋能。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

  就业:扩容提质让“钱袋子”更安稳

  就业是百姓增收的基础。规划纲要草案里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十四五”时期,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控制在5.5%以内。规划纲要草案中透出诸多就业机会:

  ——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全面清理各类限制性政策;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

  ——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

  ……

  区域经济将推动部分地区劳动力市场活跃。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徐丽桥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城市群将创造出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劳动力。

  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迎来更多机遇。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

  在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同时,规划纲要草案还兼顾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明确提出: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养老:规范发展养老保险呵护“白发群体”

  规划纲要草案中有多项举措呵护老年人的“钱袋子”: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

  ——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

  ——完善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制度,优化做强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认为,这些举措将有效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资金池”。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引发热议。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国家基本养老、企业补充养老和个人补充养老相结合的三大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应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性,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认为,探索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专属账户体系,将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发行的养老产品账户打通,进行投资管理等统一归集,激发居民个人积累养老金的动力并满足差异化需求。

  理财: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对想要投资理财的人来说,规划纲要草案中的一些政策信号值得关注: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

  ——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

  ——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

  实际上,财产性收入在“钱袋子”中地位越来越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2619元,这个数字在2013年还是1423元。与此同时,财产净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也从7.7%提升到了8.5%。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提升消费水平、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在多位代表委员看来,金融市场伴随中国经济不断升级,居民可以配置的金融产品增多,也有意愿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十四五”期间,这个趋势还会不断加强。

  如何提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十四五”期间的农业农村领域将有一些值得期待的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数说“十四五”指标

  增减之间有深意

  提请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了5大类20项主要指标。与“十三五”规划相比,有新增的指标,有删减的指标,也有提法发生变化的。

  经济发展

  GDP年均增速不设量化指标

  与以往的五年规划一样,“经济发展”类指标排在首位。不过,此次“经济发展”指标中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而是强调“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这实际上是一种‘弹性指标’,凸显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体现了应对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考量。”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表示,不设量化指标并不代表经济增速不重要,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依然重要。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除了GDP增速,“经济发展”还有两个预期性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折射未来发展潜力所在。

  民生福祉

  新增医师数、托位数等指标

  20项主要指标中,直接事关民生福祉的有7项,规划纲要草案的“民生温度”十足。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为三项新增指标。

  “相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更能全面反映就业的真实情况,这是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形态变化而进行的调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说。

  后两项新增指标,回应了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入托难等问题,体现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

  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相比,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两项指标如今不再设立。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