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而牛在农耕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华夏文明的初始时期,牛的身影就相当活跃。殷墟中的甲骨文除了刻在龟甲上之外,大多数都是刻在牛胛骨上的。看,生前在黄土地上勤勤恳恳耕耘的牛,死后又用它们的骨骼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的“牛”文化。
成语擂台,了解牛字成语
第一个字是“牛”的成语:牛毛细雨、牛高马大、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牛刀小试、牛头不对马嘴、牛郎织女、牛马风尘、牛角挂书、牛鼎烹鸡
第二个字是“牛”的成语:汗牛充栋、对牛弹琴、九牛一毛、执牛耳、吴牛喘月、钻牛角尖、泥牛入海、牵牛织女、犀牛望月、九牛二虎之力、老牛舐犊、老牛破车、吹牛拍马
第三个字是“牛”的成语:多如牛毛、气冲牛斗、蜗行牛步、犀照牛渚、鼠入牛角、气吞牛斗、鸡尸牛从、鲸吸牛饮、茧丝牛毛、马面牛头、风马牛不相及
第四个字是“牛”的成语: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鞭打快牛、气食全牛、扛鼎抃牛、以羊易牛、气喘如牛、亡羊得牛、襟裾马牛、齐王舍牛
赏读诗歌,品味牛之诗词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牛的形象常和田园、家乡联结得非常紧密。牛背上牧童的村笛,总是能够勾起人们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如诗歌《秋夕》《村晚》《所见》。重点品读《病牛》。
病牛(宋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病牛》解读: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诗作。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该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贵为宰相的博爱无私的仁者情怀。
欣赏名画,感悟名家以牛画心
品读美文,感受牛之民俗地位
立春日,民间有迎春、抢春等习俗活动。预先造一个土制春牛,在立春日人们会争相摸春牛、钻春牛,春牛后来往往被打碎,人们会争相抢取牛土,称作“抢春”。回家后将土牛置于牛栏、猪圈、灶台等处。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表达自己希望庄稼丰收、牲畜平安的愿望。
牛不仅在我国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外,牛的历史也很悠久,并且围绕牛有许多有意思的节日,大家课后可以去研究一下国外的牛文化。最后,希望牛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品质也能内化到你们的身上,伴随你们一生。
正因为牛一生脚踏实地,俯首耕耘,劳累终生,且不图个人回报,深得人们喜爱。所以许多人不仅喜欢以牛为题材写诗言志,还喜欢用牛作为题材创作书画。
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及作品包含的寓意:有专家考证,韩滉的《五牛图》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勤奋、忠君的真情实感。而史书中记载,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他以牛为画题,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励农耕之意。
国画大师齐白石一生,以牛自喻,自称“耕砚牛”,到老还提醒自己:“不愁忘归路,旦有牛蹄”。画家李可染喜欢画牛,悟出了牛的优良品格,并决心以牛为师,将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师牛堂”。著名画家刘海粟擅长画牛,所画之牛,往往体形特大,具有坚忍不拔之牛劲。他对牛有很深的情感,自喻“我就是一条把一生献给艺术的‘老水牛’啊”。这是画家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最好脚注。
刘艺慧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无锡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她多年来致力于“‘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研究,个人专著《故园清音——“农耕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设计》2020年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有二十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