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地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或经典案例,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记者整理其中的典型涉老案例,引导广大老年消费者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免费鸡蛋”引人“上套”
案例:
2017年到2018年,河北省蔚县的张大妈经常到“老妈乐”商店进行养生产品体验,每次都能领取一颗鸡蛋,她还喊上邻居来参与。商家说公司总部在沈阳,许诺消费性投资后会获得高额返利,如消费5600元的床垫,可以去免费泡温泉,消费2万元以上可以免费到秦皇岛旅游,先后近百位老人参与投资。事后,老人们发觉受骗,随即报案。
提示:
面对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警方制作了防骗口诀,请老年人谨记:保健产品难治病,假冒专家最坑人,天上不会掉馅饼,馅饼下面有陷阱。别让免费蒙蔽眼,体验背后是骗钱,分红获利须警惕,毕生积蓄终无归。
公益健康讲座要仔细甄别
案例:
上海旻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上海市五进健康宣教中心”名义,误导相关单位认为其系合法公益组织,进而邀请其派讲师前往开展所谓“健康公益讲座”,讲师借机将商品作为教具反复现场演示,虚假宣传产品功效,并向在场观众推荐购买该产品。
提示:
一些不法分子又以公益组织为幌子、以免费讲座为噱头,误导老人购买其展示推荐的产品。对待来路不明的来电来函,消费者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仔细甄别,拒绝其所谓的免费讲座,通过合法渠道购买相关产品。
预付卡消费要防范风险
案例:
2020年7月,广东省佛山市某健身中心突然关闭停止对外营业,导致已付费会员无法正常使用会员权益。经了解,该健身中心因与场地出租方的物业管理存在纠纷,在解决过程需临时关闭,不能对外营业。后经多次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健身中心开门营业继续为会员提供服务,并为部分要求退费的会员进行退款。
提示:
消费者参与各类预付式消费,尽量选择规模大、证照全、信誉好的企业。签订预付式消费合同前,应认真阅读有关细则、合同等。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尽量避免一次投入过高。保留好服务细则、协议、发票等相关证据。
神奇收音机卖药被识破
案例:
安徽省休宁县的金大爷数月前收到一个快递,打开是一台收音机。此后,金大爷每天都打开收音机收听节目,但只能接收到一个频道,这个频道里反反复复都是介绍某药品的讲座,他订购了该药品。但在县城各药店都没有发现这种药品。县市场监管局对药品进行了核实,初步证实该药品和国家批准的药品有出入。
提示:
千万别贪小便宜。有病还是要去正规医院看病,切莫听信一些非法广告,以免上当受骗。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咱们老年人在消费前,尤其是大额消费,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被误导和迷惑。
新闻内存
消费者满意度上升,维权是短板
日前,中消协发布的《2020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综合得分为79.32分,总体处于良好水平,连续三年上升。
“消费维权”总体而言仍是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的主要短板,消费执法、消费宣传、交易安全和权益维护成为消费者期待加强的主要工作。从地区对比和城市综合表现来看,消费者满意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差异。东部和南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得分要高于中西部及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
“消费者对于2021年的消费信心综合打分略低于2020年,消费者对于未来消费持较为谨慎的态度。”中消协称。
(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