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锡市文化发展集团的小院里十分“热闹”,一楼传来了动听的歌声、二楼响起了悠扬的乐器、三楼是“踏踏”声响的舞步……一年之计在于春,各个院团都开始了新剧目的创排。
市歌舞剧院 打磨新作 首次创排“歌舞剧”
歌舞剧《汉家公主》是无锡市歌舞剧院携手伊犁州歌舞剧院合力打造的作品,也是无锡市歌舞剧院首个“歌舞剧”。该剧主要以细君与解忧两位汉室公主,为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下嫁和亲的历史事件为原型创作的。昨天上午,当记者来到排练厅时,演员们已在压腿、拉伸,准备开始《汉家公主》的首次排练。
“以往的作品多以舞剧为主,歌剧有《二泉》,歌舞剧是首次尝试。”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介绍,《汉家公主》以歌舞剧的表现形式,呈现两位公主为民族的融合、疆界的形成、丝绸之路的发展、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而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2019年底开始构思,剧本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打磨,今年1月才最终成稿。根据安排,4月23日此剧就将在无锡试演,4月29日在江苏大剧院首演,5月在扬州、徐州两个城市进行巡演,给予主创团队的排练时间十分有限。导演周映辰表示:“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汉家公主》尽可能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周映辰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也是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在2月中旬就来到无锡,与舞者们接触,为演员的挑选和安排提前做好准备,并与服装设计团队、舞美设计团队、演员指导团队一一进行对接。
记者见到周映辰时,她正在与主创团队开会,她说第一天的排练,更多的是要让演员们了解两位公主的心路历程,知道她们的故事,这样在表演时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控动作和情绪。
据了解,歌舞剧《汉家公主》中歌与舞的比例各为50%,伊犁州歌舞剧院的20多名演员也会参与其中,其中10名是器乐演员。女一号将由青年歌唱家吕薇担任。“她是最会跳舞的歌唱家。”周映辰表示,80人的歌舞剧,有挑战也有压力,但一定会努力诠释两千多年前的故事。葛丹绮介绍,《汉家公主》是今年江苏省文化援疆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两位公主,可说是最早的援疆干部了。”
市锡剧院 复排经典 锡剧《珍珠塔》再进京
锡剧院的演员们,除了锡剧《泰伯》的固定演出外,都在排练厅里复排《珍珠塔》。3月27日,受北京市文化宣传引导基金项目《国粹+》的邀请,无锡市锡剧院将携《珍珠塔》走进清华大学演出。记者获悉,此次进京展演由小王彬彬、董云华、蔡瑜、王子瑜等锡剧名家带队。《珍珠塔》于1956年经整理首演后,被誉为“戏改”的成功典范。《珍珠塔》不仅是无锡市锡剧院的看家戏,也是每个锡剧院(团)的必演剧目,业内和观众以“赠不完的珍珠塔”赞其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珍珠塔》历经百年,经过多代锡剧人的打磨完善,情节无懈可击,结构干净有力,人物鲜活灵动,唱词大俗大雅,风格亦庄亦谐。我们希望可以将此经典一直传承下去。”市锡剧院院长蔡瑜告诉记者,近期一直在整理《珍珠塔》的有关资料,包括锡剧艺术家王彬彬进京演出时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等。王彬彬和梅兰珍演唱的《珍珠塔》,1989年10月由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了全国首届“金唱片奖”。“现在院团演出的这版《珍珠塔》,与五十年代我父亲演出时的版本一模一样。一个字、一句腔都没动!”说起经典剧目《珍珠塔》,小王彬彬有点激动,“这个戏太深入人心了,我们演出在台上唱,台下观众都会跟着唱,一个字也不能改,改了观众都知道,因为大家太熟悉了。”
无锡民族乐团 音乐沙龙 建立民乐互动平台
“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光明行》的舞台设计,新鲜出炉了。”无锡民族乐团团长黄杨表示,这部新创剧目约65分钟,由若干乐章组成,6月5日将在无锡首演——不同于一般的音乐会,它没有报幕只有朗诵。
无锡民族乐团自去年11月成团首秀后,演出几乎没有停过。乐团还将推出“乐享四季”惠民演出,“可以是十几个人表演,也可以是全团40人都上的演奏会,老歌新曲相结合轮番上阵。”乐团工作人员介绍。明天在演艺小剧场将上演的演奏会,是“乐享四季”的首场演出。这次演出有5首新曲目,特邀了中国台湾小巨人丝竹乐团音乐总监陈志升为团员进行了短期培训。黄杨告诉记者,邀请知名音乐人来帮乐团指导,这必然是长期动作,且打造属于乐团自己的品牌项目。
“周日品乐坊”也是民族乐团打造的定期演出品牌,区别于“乐享四季”的常规演出方式,“周日品乐坊”更像是音乐沙龙,如独奏、合奏、小重奏,能与市民建立更多互动的机会。记者获悉,乐团团员演奏的曲目均是耳熟能详的,这样便于与音乐爱好者、民乐学习者交流。“演出预计有30场,每一场演奏的曲目几乎不会重复。”黄杨介绍,从4月开始在演艺剧场内,每周日下午2点到4点,会有2个小时的演出时间,至于票价很惠民,仅需20到50元,主要是希望办成民乐爱好者的聚集地,互动学习交流。
(晚报记者 璎珞 见习记者 高萌/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