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断卡”行动中,我市多家银行发现和堵截了不少关于信用卡、银行卡的诈骗。诈骗形式多样,金融消费者须加强防诈骗意识,提高防诈骗能力。
伪“顾问”帮卡实为诈骗
去年4月9日晚,尹女士因想办信用卡,添加了某融资顾问的微信。该顾问声称其所在公司与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代客户申请信用卡,先询问尹女士是否存在逾期情况,同时向尹女士要了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输入某网站查询她的“人品信用”,获得评分89分。该顾问表示能帮她申请,让尹女士提供地址以及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并要了验证码。随后,该顾问说要收取审批费,要求尹女士转账至微付财商的二维码,费用为1380元。
尹女士这才觉得不对劲,第二天来到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江阴某支行核实办卡情况。支行一名大堂经理立即指导尹女士致电该行信用卡中心客服,经查询客户并未在该行申请信用卡,因此判定很可能是一起以信用卡为诱饵的微信诈骗。
银行人士提醒:金融消费者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保管好本人身份证信息,账号密码信息,银行卡信息等各种重要信息,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银行办理信用卡不会收取“审批费”。
营业执照过期信息莫轻信
上月9日,施某在江阴芙蓉新村家里收到一条短信:“【工商监管】您的营业信息未报送行年报,需登录网站×××完成上传,超时将受到处罚。”
施某随即想起自己营业执照确实过期还未年检,便信以为真。他登入短信内提供的网站操作,页面显示为统一企业执照信息管理系统。施某点击页面内的“个体工商填报”,随即跳转进入另一个名称为“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页面,页面内要求施某填入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储蓄卡号、银行预留手机号码。施某按要求一一填写提交后,屏幕又跳转到另一页面,按页面的提示,他将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内容填入该页面。填写完后,施某就收到来自银行的通知短信,告知其账户内的2万元被人转走。施某这才意识到受骗,随即报警。
银行人士提醒:市民不要轻信通知类信息,犯罪分子可能通过网络服务号码、改号软件或伪基站发送诈骗短信。政府部门提供工作服务的网站、App通常不需要市民提供银行卡号和卡内余额。如果遇到需要提供银行卡信息的情况,应当面咨询相关部门。此外,非交易支付情况下,收到银行的验证码很可能是诈骗正在发生,一定不能把验证码提供给其他人或填写在网站、App上。
“共享屏幕”远程操纵转账
去年12月28日下午,×女士来到江阴某银行营业网点,要求工作人员帮其查询本人银行卡的交易明细和余额。经查询,×女士银行卡该日上午有10余万元转出记录,×女士瞬间崩溃,银行工作人员当即耐心询问原委。
×女士回忆,当天上午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表示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称×女士卷入洗钱案件,需要听其指导进行操作以证明清白。×女士按其要求打开了手机屏幕共享。×女士与对方屏幕共享的时间从11点开始,在此期间,×女士按对方要求进行了操作,将银行卡里的三年期定期存款、理财产品、支付宝账户的余额赎回或转入到卡活期。在对方操纵下向对方转账五笔,共计10余万元。
事后,×女士才意识到可能被骗了,急忙赶到银行查看银行卡的情况。经确认,×女士卡上的钱确实已被转走。银行工作人员当即帮助×女士挂失银行卡并报警。
银行人士提醒:市民在使用各种App软件时,须注意屏幕上的各种风险提示,防止因信息泄露或其他原因被不法分子利用漏洞实施诈骗。
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提醒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的同时,银行也要尽快完成存量借记卡的清理工作,严格落实“同一客户在同一商业银行开立借记卡原则上不得超过4张”的规定,从源头斩断犯罪分子使用购买到的银行卡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吴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