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天下

食品“零添加”标注 被指恐慌式营销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部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仍有误解,企业不能以“零添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零添加”标注在包装食品中并不少见,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对“零添加”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宣称“零添加”“不添加”或暗示食品添加剂有害,已成为不少新兴品牌的营销手法。在一些专家看来,“零添加”标注顺应了消费需求,但其背后的恐慌式营销及对一些食品添加剂的污名化暗示值得注意。

  难以逃脱的“市场氛围”

  “公众普遍心态是食品添加剂越少越好。”据孙宝国了解,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超过1万,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环保局登记许可的食品添加剂也达到上万种。相比之下,我国现有食品添加剂仅2000多种,且每年获准使用的新添加剂种类仅10余种,审批速度较慢,很大原因是考虑到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

  一位大型乳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零添加”酸奶是一种趋势,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也是商家对细分市场的争夺,“尤其对一些新品牌来说,没有这种营销可能无法占领市场,所以就采用了非常规手段”。

  “大家都这么做,我们不做就会处于竞争劣势。即便我们不想在产品上标,经销商和渠道也会提醒我们把卖点标出来,目前就是这种市场氛围。”对于为何会在酸奶产品上标注“无添加蔗糖”,华北地区一家乳企负责人李先生对记者解释称。

  专家谴责恐慌式营销

  2020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修改后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予以强调。尽管管理办法目前尚未出台,但在部分食品企业看来,征求意见稿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未来监管方向。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顺应消费需求无可厚非,但利用消费心理刻意制造恐慌是需要谴责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禁止“零添加”标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零添加”言外之意是不添加比添加更好,这其实是一种恐慌式营销;二是市场上有大量的“零添加”宣称是“扯淡的”,比如一些植物性产品宣称零胆固醇,实际上植物本身就不含有胆固醇;宣称“0蔗糖”,实际可能加了葡萄糖浆或蜂蜜等别的糖类。企业如此宣称,对胆固醇、蔗糖污名化了,对消费者是误导。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