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乐龄·悦苑

想刷手机赚钱却屡屡钻进圈套

老年人正成为一茬“新韭菜”

  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喝水赚钱、睡觉赚钱、走路赚钱……如今,不少老年人沉迷于刷手机完成“赚钱任务”。

  然而,操作中老人才发现,赚钱任务总是绕不开看广告,标榜的高收益迟迟难以兑现,甚至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沦为网络江湖的“韭菜”。

  乱

  强制看广告 诱导频下载

  “猜歌名就能领福利赚钱!”退休的老朱在家刷手机时,偶然发现了这样一则广告。自认对歌曲涉猎广泛的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下载了一个猜歌APP。系统告诉老朱,只要猜对50首歌,就能提现。

  “50首歌有什么难的?”一开始,老朱还比较顺利,连着猜对了好几首。每猜对一首歌,系统都会显示老朱获得了1到2块钱。看着屏幕上的提现总额上涨,老朱心里十分高兴。

  但很快,困难就出现了。或许是提高了难度,又或许是老朱确实不太了解新歌,有好几首他都没能猜对。当歌曲猜错时,系统就会强制播放一段广告,想跳过还跳不了,必须把广告看完。而即使猜对了,每猜对三四首歌,系统同样会播放一段广告。

  同样的广告看了很多遍,老朱磕磕绊绊地终于把50首歌猜完。系统显示,可提现的金额达到了93元,老朱感觉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但就在他点击提现键之后,系统却显示一次只能提现0.3元。

  生气的老朱想要找客服理论,发现根本找不到客服通道。最让老朱郁闷的是,那好不容易赚来的0.3元,老朱到现在都没有收到。

  被广告“轮番轰炸”的还有68岁的徐淑华。“名义上是每隔一段时间喝水打卡赚金币,可真要想领取,还是得看完长达46秒的广告视频,中间也不能退出。”

  更让她费解的是,所谓的走路赚钱也不是想象中按照自己实际走路的步数领取金币,而是在页面中飘着若干个标有一定步数的图标,用户点开之后依然会播放同样的广告视频,“就是变着法儿地让你下载另一款刷视频能赚钱的APP,不管怎么点都绕不开。”

  “每天能兑换的步数不超过6000步,对应下来就是不超过600金币,而10000金币才能兑换1元,这么说,岂不是17天才能攒够1元?”徐淑华说。

  难

  提现门槛高 读取信息多

  觉察出“赚钱”不易的还有白阿姨。前两天,白阿姨在某购物APP上发现了一个领88元红包的活动。刚点进去,系统就显示白阿姨“手气很好”,已经获得70多块钱,再根据指示往下操作,就可以领走全部现金。

  “浏览商品页面60秒就能加快提现”“陪财神玩游戏就能加快提现”,刚开始的几个任务比较简单,白阿姨的提现账户很快涨到80多元,离目标越来越近。可之后,系统发布了必须要在当前页面下单买东西的任务。

  虽然不太愿意买,但一想到离88元就差几块钱,白阿姨还是花5块钱买了块洗碗布。而当她回到活动页面,才看到这一单居然只给她增长了1块钱。

  在那以后,活动花样越来越多,有一次甚至已经出现“即将打款”的界面,但最后还是要求去买东西。白阿姨又下了几单之后感觉有些不对劲,能得到的金额已经从1块降到了几毛甚至几分,自己的提现金额达到84元左右就涨不上去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忙活半天没把钱提出来,还可能把自己的信息给“卖”了。在安装一款宣称走路赚钱的APP时,程秀芬发现屏幕上弹出需要选择是否允许获取手机号、IMEI、IMSI,还要读取设备上的照片及文件。“上岁数也搞不懂这些,稀里糊涂就会中计。”而要想提现,程秀芬需要绑定微信账号,“页面自动跳转过去,只有同意对方使用自己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信息才可以。”

  自从用上一款听歌赚钱APP以后,程秀芬的手机变得越来越慢,操作也频频遭遇卡壳。“明明没装多少东西,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手机坏了。”无奈之下,程秀芬把手机交给儿子帮忙“破案”,这才惊讶地看到,仅这款听歌赚钱APP,占用空间就多达7.4G,“比其他真正常用的几个加起来都大,再弄下去要彻底给占满了,手机就得瘫痪。”

  管

  潜在风险多 请您多防范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成为网络江湖的‘韭菜’,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相对较晚,对于网上信息难辨真伪,面对“数字鸿沟”往往倍感无助,而通常又会把钱看得很重,结果很容易被一些噱头诱导或欺骗,落入某些APP设下的圈套。

  “老年人一旦陷入其中,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带来很多潜在风险。比如,在绑定微信或银行卡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财务信息,通过无意中授权读取相册或通讯录等造成隐私泄露。”在朱巍看来,要想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提醒老年人多加防范以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完善标准,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

  (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