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22日,宜兴市民贺中琴来到宜兴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广场祭奠双亲。贺中琴的父母亲都是宜兴高塍镇人,母亲马卫君于2019年因病去世,遗体捐献给了国家;贺中琴的父亲于2020年去世,也捐献了遗体。在宜兴,夫妻双双捐献遗体,这是第二例。当天,宜兴市市红十字会、宜兴市民政局组织举办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邀请2020年捐献遗体者吴孟大、陈钊、杨瑞芬、董伯荣、贺孝松的亲属代表前往祭奠,缅怀他们高风亮节。
“为人类作最后一次贡献,我愿意!”在祭奠活动现场,宜兴市民余兰芳语气坚定。余兰芳当天到现场祭奠丈夫,她由妹妹陪同。余兰芳在纪念碑上找到丈夫的名字,用洁白的纸巾轻轻擦拭石碑表面的尘埃。如今,余兰芳也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她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刚刚登记成功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信息(见图)。
宜兴市红十字服务中心主任强静霞介绍:“这个纪念广场从2014年启用后,我们每年组织祭奠活动。遗体器官捐献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重生’,也用大爱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贡献。”她透露,迄今宜兴市累计报名捐献遗体、角膜志愿者160人,捐献器官志愿者2373人;已有31人实现遗体捐献、5人实现角膜捐献、3人实现器官捐献。其中,有两对夫妻双双实现遗体捐献。在这些遗体器官捐献者当中,有人民教师,有普通民众,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共产党员。
宜兴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广场位于金鸡山公墓。据晚报记者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转变,遗体器官捐献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且其中有不少是年轻人。在宜兴太华山村,李洪强的名字上过中国好人榜,他身边保存着一份红彤彤的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1969年出生的李洪强是一名油漆工,在过去的10多年中,他坚持献血,截至目前已献血96000多毫升,相当于24个成年人的全身血液量,他是宜兴市范围内无偿献血量记录的保持者,连续四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何小兵/文 丁焕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