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职工生活

郭军伟:为服装塑造“骨骼”的人

  从“土裁缝”到全国技术能手

  去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郭军伟,今年49岁。他18岁高中毕业后,父母亲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就跟着表兄学习裁缝,走村入户帮人做衣服,成了一名“土裁缝”。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购买成衣,郭军伟也选择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型。2006年,他通过考试进入红豆衬衫厂,成了一名技术工人。

  在红豆集团,郭军伟充分享受到了这家企业独特的培训红利。正式上岗前,郭军伟得到了专业制版技术培训,成长为一名制版工。“平台越大,规范要求越严,压力也越大。”红豆集团一方面有免费培训,一方面又有末位淘汰。“版师岗位职责要求制版0误差,裁剪误差不超过1毫米。”郭军伟他上班比别人早到一小时,下班比别人晚走一小时,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练习,反复领会版师职责要领和衬衫工艺流程要义。为了熟练使用剪刀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弧形等各种图形进行精准裁剪,郭军伟不知道剪坏了多少纸样,他手上磨出了血泡,贴上创可贴后,继续苦练。

  很多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上立足未稳的时候,郭军伟已经是技术骨干。经过半年多勤学苦练,郭军伟就独立担当起了衬衫制版的任务。2008年,集团通过层层选拔,最终选定6个制版岗位的技术工人参加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操作制版大赛,郭军伟位列其中。艰辛付出获得了欣喜回报。比赛中,郭军伟以综合成绩第一名,一举夺得大赛冠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此后,郭军伟立足版师岗位,不断精进,又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无锡市金牌工人”“江苏省首席技师”“郭军伟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等荣誉。

  关键时刻经受“大考”

  去年2月2日下午3点左右,已经担任着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衬衫厂技术科长、高级版师的郭军伟突然接到集团的通知,赶到厂部参与讨论调整生产线,启动防护服生产项目,支持前方抗疫。“当天晚上12点前必须拿出样衣。”生产服装必须有版样,集团将防护服生产前最关键的“第一步”交给了郭军伟。“之前我们没有做过防护服,疫情期间借都没处借。”郭军伟说,这是他担任服装版师后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紧急“考试”。

  没有设计图怎么办?上网自学!没有尺寸数据怎么办?找来参加公司会议上最大的“块头”做“模特”。关键时刻,郭军伟长年积累的“经验”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当天晚上12点前,郭军伟带领的技术团队拿出了第一个防护服常规面料样品。第二天,防护服专用面料到位后,团队又根据面料、市场需求及时微调参数,用最短时间做出了防护服大、中、小号成衣样品。

  疫情期间郭军伟全身心扑在车间,投入到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把控工作中。连续25天,他累计组织业务培训20余场,指导和监督工友保质保量生产防护服,用实际行动发挥一线劳模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经受住了“大考”。

  挑战自我 追求无止境

  在急剧变化的当下,郭军伟不断挑战自我,他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电脑制版终将发展为主流,主动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进修学习。他克服学历低、不会操作电脑的劣势,最终系统掌握了电脑制版的技术,并结合手工制版的精细与电脑制版的高效,进行积极探索。他常常利用周末到红豆大学充电。午休的短暂间隙,他也会分秒必争,到职工之家看会儿书。

  让柔软的面料变成符合设计师设计气质的服装,需要“骨骼”。在红豆男装研发中心设计部二部部长吴伟的眼里,郭军伟是她设计的每一款衬衫“骨骼”的塑造者。在郭军伟的眼里,从设计图稿到制版,不是简单的制作,而是创作。因为每个人的身形尺寸都是唯一,每一件衬衫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为提高车间生产效率,他以近乎痴迷的执着,“发明”了8种小工具。比如测量面料缩水率的工具,就是用一块50×50厘米玻璃板改造的。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手艺”是郭军伟的座右铭,做中国最好的衬衫打版师是他的毕生追求和理想。(虞启忠/文 戴丽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