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夏港三安

|王荣方 文|

  知道江阴夏港有万安桥、永安寺的人很多,但鲜有人知道夏港曾有延安街。近来,我阅览了江阴夏港递铺里敦厚堂珍藏的《延安刘氏宗谱》,才知道明代夏港地区还有延安街。这就使我禁不住思考:夏港人为何如此崇尚“安”?

  一

  传说夏港河为夏禹所凿,故夏港因河得名。至于夏禹有否留迹夏港,无史籍记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夏港河是自洪荒以来江阴地区第一条入江河道。据史载,春秋末期,在吴王阖闾统一指挥下,伍子胥组织民众在国都苏州的北面,开辟了一条通江运河。这条运河由苏州平门,经无锡往北的一条支流,经夏港口入江,直达扬州。

  夏港口比黄田港口宽几倍,不仅利于泄水入江,也提升了它的军事地理的重要性。南宋绍兴元年(1131),为了拱卫南渡后建立不久的南宋政权,江阴知军崔颂加强江防建设,在沿江设立了夏港、小石山、黄田港等7寨,派兵日夜巡警,严密监视江中敌情。嘉泰年间(1201—1204),江阴知军王楠在江阴东门建立澄江驿站,设东、西两路13个急递铺。西路的一个急递铺就设在夏港河西一公里处。

  夏港河上本无桥,但澄江驿站建立后,为了快速传递政府公文和军情,在夏港河上建造桥梁,就摆到了江阴当政者的议事日程上。修桥虽是王政之一,但当时江阴的财力很有限,江阴知县林庚,不辞辛劳,多方筹集,好不容易凑齐了造桥的钱。可桥址选在哪?夏港河入江口,呈喇叭状,又无水闸节制,每当长江涨潮时,特别是汛期,则江涛汹涌,水流湍急,又因夏港原是江中沙洲,所以,历史上有“夏港沙”之说。因此,入江河口处堤岸都为沙质土,容易坍塌,不宜架桥。林庚一行人通过实地勘察,决定由河口往南移50步,在那里建了一座木桥,但没过三年,木桥就被江潮冲垮了。

  南宋绍定五年(1232),江阴知县高不俦、知军史俊之,又集中财力,在原桥址上建起了一座石桥,长35丈,后也被江潮冲垮了。在这座石桥倾圮150多年后,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夏港当地士绅徐道通等人,通过募资,又在原石桥桥址上重建了一座木桥,桥长15丈,宽1丈5尺,但没过几年,又被湍流冲毁了。无奈,时人只好“设舟梁济渡”,但遇到“中流湍急或暴风雨”,常有“覆溺之虞”。

  明隆庆四年(1570),夏港当地士绅吴宏学倡议建石桥,并带头捐款,但募集而来的钱还不够造桥。距夏港河口东岸百余米处,有一座专祠夏禹的夏王庙,庙里的住持叫盛员操,得知建石桥的钱还不够的事后,就和弟子孟子文外出化缘,化缘数月后,才凑够了建桥的钱。这年农历八月,动工建桥,历经两年,才建成一座三孔石拱桥。

  这座三孔石拱桥,“东西两端长五十余步,高四丈八尺有奇,桥上左右有栏杆,桥下有5个水门,皆巨石虹跨”。这座三孔石拱桥的建成,体现了吴宏学等人的“好义而兴利,急人而忘己”的高风亮节。于是,江阴知县刘守泰亲笔题写桥名“延陵桥”,理由是“桥距延陵季子墓二十里”,且倡导并带头捐款建桥的吴宏学,又是季子的后裔。延陵季子墓在申港集镇西南,而这座三孔石拱桥则是时人从江阴城里去申港季子墓的必经之道。

  经过80多年的风化,延陵桥上的青石多有破损。鉴此,清顺治十四年(1657),缪宏又带头捐款,募集资金,给延陵桥桥面、桥栏换了条石;道光二十八年(1848),夏港士绅关凌云、朱显扬又倡导修葺,更换桥面与桥栏,并将延陵桥更名为万安桥,寓意“万世安澜”,因为由延陵桥到万安桥,已经历了270多年的湍急江潮的考验而不垮,已稳固傲立于世,有资格“万世安澜”了。

  二

  浙江衢州人、南宋都统制徐膂,为何会隐居到江阴夏港?这与向士璧、贾似道、赵良珂有关联。

  据宋史记载,宋蒙战争爆发后,黄州知州向士璧主动捐出百万家财用于军费,率部支援军情告急的合州,使合州转危为安;又抓住战机,主动进军归州,再立战功,受到朝廷嘉奖。开庆元年(1259),涪州危急,向士璧奉朝廷之命,率部驰援涪州,又立战功,却因不听从贾似道的错误指挥,遭到其猜疑与排挤,但朝廷急需用人,向士璧改任湖南制置副使,与都统制徐膂合力镇守潭州、荆州、襄阳地区,与蒙军大小战斗数十次,杀敌无数,成为了南宋抗蒙的生力军。但消极抗蒙的贾似道,则对他们恨之入骨,欲置他们于死地而后快。

  贾似道姐姐是宋理宗的贵妃。凭着“国舅”身份,年纪轻轻的贾似道官运亨通,没过几年就升任到两淮制置大使、加参知政事及知枢密院事等要职。担任要职后,贾似道难以推卸地担任着抵抗蒙军三路入侵南宋的重任,可他怯战畏敌。开庆元年,鄂州告急,贾似道奉命赴援,却并未与蒙军开战,而是背着朝廷,胆大包天地私自与忽必烈订立了向蒙古称臣、割地、纳币的屈辱条约。于是,忽必烈满意地撤兵,贾似道则向朝廷谎报宋军获得了大捷。糊涂蛋宋理宗居然高兴地把贾似道诏入宫中,封他为少师、卫国公,使贾似道一下子成为南宋最有权势的朝廷重臣。

  贾似道骗取朝政大权后,为了不使私自与忽必烈订立的非法条约一事穿帮,就立马开始排除异己,用所谓的“打算法”,即以核查军费开支为名,行打击、迫害不依附于他、力主抗蒙的将官之实。贾似道把向士璧视作眼中钉,就派亲信去查账,莫须有地诬陷向士璧“侵盗官钱”,进而定其死罪。徐膂知道后,找到贾似道,极力为向士璧辩护:战事如此危急,向士璧怎么有时间“侵盗官钱”?再说,宋蒙战争爆发后,向士璧就主动捐出了百万家财用于军费开支,以弥补朝廷军费拨付的不足,他怎么可能会“侵盗官钱”?贾似道听后,皮笑肉不笑地对徐膂说:你若不信,向犯的贪污案就交由你审理吧。徐膂于是以养伤为由,回到老家衢州。一年后,不愿与贾似道为伍的徐膂,为了不累及族人,就携挈家眷,来到江阴。

  徐膂为何会到江阴?这与赵良珂有关系。

  赵良珂是江阴军签判。南宋咸淳二年(1266),他率领水师在江中阻击入侵江阴的蒙军,采用火筏战法,冲击敌阵,焚毁敌舟千余艘,蒙军大败,其主帅被俘,取得了抗蒙阻击战的胜利。这一胜利振奋了朝廷,也鼓舞了宋军士气。徐膂获知这一胜利的消息后,由衢州来到江阴,拜会了赵良珂,相谈甚欢,同时也对南宋前途命运深表担忧。鉴于江阴是抗蒙的重要军事要塞,夏港地区又民风淳朴,徐膂决定长住夏港,并购地建造了“祗园别墅”。没过多久,由于贾似道更加专权霸道,迫害忠良,徐膂怕居住别墅而引火烧身,同时也是为了不连累无辜的乡邻,就识大势地将“祗园别墅”捐出来做了禅寺之用,并取名“永安寺”,祈盼天下“永远安宁”,他全家则搬迁到北距永安寺两三百米的元村居住,过起了耕读隐居生活。

  三

  历史上刘氏是著姓,因五代之乱,才从京兆(今西安)万年县迁徙至福建,散居建阳(今麻沙镇)、蒲城(今五夫镇)等地。刘氏崇尚孔子的“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的思想,故将创建之业者,谓之崇安;图鼎新之祀者,谓之建安;赐姓受氏以别其宗者,谓之文安;萌水木本源之思者,谓之新安;其他如东安、延安等。所以,散居福建的刘氏,皆以安名,寓意随处皆安。

  江南的东安、新安、延安刘氏,都尊刘屏山为江南大宗始祖。刘屏山是朱熹的老师,是宋朝理学的奠基人,被时人称为“理学之祖”。刘屏山没有儿子,就把其兄刘子羽的次子刘玶作为嗣子。刘玶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任常州路兰陵县令时,就把家安在了常州,死后葬在了常州城北的青山桥。他的玄孙刘豫孙因护跸有功,官拜黄州统领,封国公。宋度宗还奖励刘豫孙在南京一套豪宅。于是,全家人由常州东安搬到南京。

  南宋被灭后,刘氏子孙不愿在元朝做官,偏居一隅,耕读传家,直到明朝初年,刘豫孙的玄孙刘鹤汀,才以贤才举荐进入仕途,官拜左都御史。刘鹤汀生有三个儿子,其三子刘选于明洪武中期,以明经科举授太常博士,但他厌倦官场,爱好山水。因此,没有生活之虞的他,就提前退了休。有一年春天,他从南京游玩到常州,又从常州来到申港与夏港的接壤处,看到这里北临长江,正南面向白石山,东南面向青山,西南面向观山,川媚山辉;在与当地住民接触交谈后,又很喜欢这里的乡风仁厚,于是,就决定在这里购地造屋,作为自己旅行到江阴的度假之所。

  大约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刘选的仲子刘柏亭,授光禄寺典簿。这是一个只领薪水而没有多少事好做的闲职,因而每年大部分时间,他就居住在父亲的度假之所;致仕后就迁居此地,并将他的居住地起名为延安,意思是延其支脉而绵其后续,安其所居而旺其丁财。

  刘柏亭的子孙后代,起初都居住在由常州到江阴县城的驿道两旁,随着延安刘氏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渐渐形成了延安街。这条街东起刘氏宗祠,西至徐家埭,长百余米,街上有店铺、递铺,很是热闹。大约到了明末,延安街被官方更名为递铺街,延安这一地名,从此湮没。

  四

  1937年11月30日夜,抗击日军、固守江阴县城的国军112师,奉命撤出县城,奔赴南京,途经夏港万安桥时,在桥东坡的第八块石板下埋了地雷,意图炸毁桥梁,以阻击日军的追击,但终因导火索出了问题,地雷未能爆炸,万安桥才得以保存下来;12月9日,日军占据夏港后,将万安桥上的石栏推入河中。1942年,夏港地方人士出资进行了修缮。2011年,夏港街道又对万安桥进行全面加固修缮。饱经沧桑的万安桥,又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

  永安寺在元代被毁。明洪武六年(1373)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第二次重修。民国后期被拆毁,其砖瓦、木料,用于建造校舍。1995年又重建,后又扩建,如今香火旺盛。

  延安街早被历史封存,递铺街也被历史湮没,但延安街、递铺街的遗存还有:递铺里后面东园村的南面,有一条河叫街后河。

  数百年来,万安桥的“万世安澜”,永安寺的“永远安宁”,延安街的“安其所居”,始终是世代夏港人的梦想祈盼,世代夏港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反对动乱、渴望安宁,因而这“安文化”也就成为夏港地域文化的恒久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