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
强
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一百三十六位。强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
个人档案
强银娣 退休群众 文化工作者
我想对党说
人活着就是要有追求和价值,就让我为党的文化事业工作终生吧!
3月30日上午9:30,窗外阳光正好,正是春光明媚外出踏青的好时光。而在惠山区洛社镇六龙社区一所普通的三居室中,衣着朴素的强银娣无心户外美景,她正在为即将推出的一部新戏“锡流 永辉”忙碌准备着。“‘锡流’精神放光辉,想通过这部锡剧,把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的精神传递给群众”。
在她的书桌上,几本有关“太湖游击队”的书籍正摆在她的案头,而像这样为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工作的场景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要知道,强银娣已是70岁的老人了,本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她“闲不住”,还在为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忙碌着。
1951年强银娣出生于一个清贫的家庭,父亲积劳成疾,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她和家人身上,这也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性格。1970年起她开始担任洛社镇文化站站长,凭着对文化工作满腔热情,她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退休前她醉心文化事业、热心志愿助人,把一个乡镇文化站打造成为在群众中有口皆碑的“江南文化一枝花”。退休后,她更是热心于公益助人,自筹自办“草根艺术团”、自编自导现代戏剧、自费自组巡回演出,曾年均排练50场,演出10余次,筹资32万元排练大型锡剧《焦裕禄》《江姐》,并在惠山全区巡演,惠及群众超过10万人次。她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社区志愿者,其所在家庭被评为无锡市十佳书香家庭等。
“我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她表示,自己的所有都来自于党和人民,回报社会是她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年来她坚持做群众文化工作,这些工作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逐渐富起来,让群众的生活美起来,也让她乐在其中。
“我们是一对‘文化夫妻’”。强银娣丈夫陈为民也是一名党员,1981年入党的他如今已有40年的党龄。他称,当初两人是因文化而结缘。当年他是知青,插队落户在洛社公社红明大队,插队时他曾经当过公社的“土记者”、初中的代课老师,写得了毛笔字也能写文章,共同的爱好让两人惺惺相惜,相同的梦想,让他俩走到了一起。对于自己妻子“拼命三娘”式的群众文化工作,陈为民为爱人总结出了“三自一乐”的评价,即“自出课题,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乐在其中”。这个评价精炼而又形象地描绘出强银娣对文化工作的热爱。强银娣笑称,非常喜欢这个评价。
强银娣告诉记者,从工作到现在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时间就好比一个魔术师,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容貌;但她认为时间也是一剂催化剂,让他们一家人互相理解、互相融合,最终成为最相像的人。丈夫陈为民也退休了,前几年编写了洛社镇志,现在又开始编写洛社年鉴,为留住洛社记忆奉献余热;47岁的女儿也是党员,在锡山区文教部门工作,也是经常加班加点,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自己的外孙女当年是无锡市“三好学生”,相信将来也是革命事业的好苗子。
“加上我102岁的爸爸(公公),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党员,党龄加起来超过100年。”强银娣说在她家里,公公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直到80岁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更让她佩服的是老人家当年对党向往,连续写了多次入党申请书终于成功入党。(晚报记者 黄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