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专版

让生命重回阳光与温暖

——记无锡市临床重点专科无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被视为威胁人们健康的 “不治之症”。一旦查出肿瘤,很多人心里就如同坠入了黑暗世界。其实,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现在很多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愈后生存期得到提升,可以带癌长期生存。

  让患者“病有所医,医有所愈”,让肿瘤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无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的努力目标。

  无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是无锡市临床重点专科,南医大硕士学位授予点、江苏省癌痛诊治规范化病房、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特邀常务理事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无呕病房,在省内首家开设肺癌罕见突变门诊。目前开放床位84张,设有2个病区、门诊及专科实验室,承担无锡市和周边地区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在省内外拥有良好的声誉。

  肿瘤科紧追国内外恶性肿瘤最新的诊疗进展,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开展的特色项目有:B超引导下的实体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基于基因水平的肿瘤个体化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CT或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肺/肝穿刺活检,恶性肿瘤的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MDT)等。护理方面建立了静脉置管室和静脉管理网络系统,可为患者提供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等中心静脉置管(CVC)维护技术以及营养筛查、安宁疗护等,让许多肿瘤患者重新焕发生机。

  基因组学指导下

  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更精准

  55岁的黄大姐平时身体健康,2020年年底出现不明原因腹胀来无锡市人民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发现黄大姐有大量腹水、肝脏多发包块,同时黄疸明显、肝功能异常。收住肿瘤科后行B超下肝穿刺活检,并同时进行腹水引流等治疗措施来缓解黄大姐的症状。通过进一步的体格检查,最终确诊了黄大姐的疾病:乳腺癌肝脏、腹腔转移。黄大姐的病情发展迅速,出现了肝功能衰竭、慢性DIC、休克。通过对穿刺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发现患者HER-2阳性,全科病例讨论,多方会诊,最终给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抗Her-2双靶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患者一度病情危重进行抢救,但经过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经过3周期的靶向治疗,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恢复了正常,脱离了生命危险,目前黄大姐在双靶治疗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化疗,病情正逐步好转。

  多学科协作(MDT)、多手段结合综合治疗恶性肿瘤更全面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每个肿瘤在不同发展阶段与程度的治疗是不一样的。肿瘤科积极开展多科协作、全面评估、综合治疗,让患者受益。

  倪大哥,体检发现肝脏多发占位,来无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诊治,肠镜及活检病理、CT引导性肝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并多发肝转移。经过肿瘤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家组成的MDT团队讨论分析,认为是不可切除的晚期结肠癌,结合基因检测结果,给予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六周期,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经过MDT团队再次讨论,认为可以考虑行肿瘤原发灶切除及肝转移灶毁损治疗。后来倪大哥接受了乙状结肠癌根治术,B超定位下肝脏肿瘤微波消融、粒子植入治疗及内科靶向联合化疗等多系统多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目前倪大哥病情稳定,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3年。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时间逐步延长。正是通过MDT团队的共同努力,倪大哥从不能手术的癌症晚期患者变成了高生活质量的慢性病病人。

  晚期肿瘤高质量全程管理让患者长期生存

  谢阿姨是无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的老病人了,从确诊肺癌晚期到如今已经整整八个年头。2013年4月,谢阿姨确诊肺癌,已经合并纵膈淋巴结、肺、骨多发转移。经过上肢肿块活检病理及基因检测,证实患者存在EGFR突变。肿瘤科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了靶向药物治疗,但肿瘤很快进展。在漫长的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医师不断根据病情选择调整化疗方案或联合局部治疗,并且根据多次活检基因检查结果选择第三代靶向药物、重复使用第一代靶向药物等治疗策略。目前谢阿姨依然定期来住院化疗,正是全程管理理念的实施让谢阿姨得以长期生存。

  科研攻关不停步助力肿瘤临床技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药物是一种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的新型治疗手段。但是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的PD-L1会穿上一层“伪装”,即通过“糖基化”改变来使自身不易被检测和识别,导致患者错失ICIs的治疗机会。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无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团队率先提出利用“去糖基化”的试剂处理肿瘤组织样本,再检测不同抗体对肿瘤组织PD-L1的检测识别能力。研究结果发现,“去糖基化”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组织PD-L1染色的阳性率,能够做到“去伪存真”,令检测结果更接近肿瘤组织真实的表达状态。这一方法或将为ICIs治疗提供更好的疗效预测,实现对传统PD-L1表达检测方法的超越。前不久,该成果在国际肿瘤学研究期刊《Molecular Cancer》发表。肿瘤科团队将开展进一步研究,促成该项成果的临床转化,使其能够造福恶性肿瘤患者。

  临床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研,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是肿瘤科发展的重点,先后开展了《活化AMPK下调促结肠癌自激注入关键分子FSCN1表达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IL-10介导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及机制》《DC 靶向性纳米粒子负载新抗原 mRNA 疫苗治疗肺癌T790M 与 L858R 突变人群的临床前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共计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无锡市卫计委、科技局科研项目2项,南京医科大学科研项目1项。

  近3年(2018-2020),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 24篇,核心统计源11篇,省级10篇,获得江苏省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10项。

  人文服务让患者生活更有质量

  肿瘤科始终坚持“身心兼治”的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医疗全程。肿瘤患者的心理往往是“冰雪的世界”“黑暗的世界”,常因忧愁、惊吓而加重。因此,肿瘤科十分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通过用通俗的语言拉家常、客观分析,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取得了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帮他们树立信心,从消极放弃转变为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提高了生活质量。

  肿瘤科一直践行“安宁疗护”,让临终患者在对症治疗之外,更能获得心灵上的归宿和温暖。肿瘤科不仅做好病房里晚期肿瘤患者的管理,还负责部分晚期癌痛患者的居家延伸护理。一位三十几岁的年轻患者,因病情恶化,已无法下床行走,护士长徐英华和国家级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王荣芽利用下班时间赶在他输液港维护之日,亲自上门服务,为其进行输液港维护、癌痛评估及心理疏导。安宁疗护,让医护人员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病人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引导,逐步实现肿瘤患者“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的“五全”照护,实现关爱诊疗的全程并重。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肿瘤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2名,其中高级职称8人,硕博士15人,博导1人,硕导3人。科室有多位骨干获得省、市科教强卫人才,太湖人才计划双百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其中,无锡肿瘤科首席医师华东教授是江苏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主持国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等省部级项目5项,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及新技术引进奖。

  在学科带头人华东教授、刘超英主任的带领下,未来,无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将继续以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和高质量的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