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南北,甜酒酿的吃法倒是大同小异。最为经典的应当还是这两种:一是酒酿鸡蛋,热一碗酒酿,把白嫩的剥壳鸡蛋放入共煮;二是酒酿汤圆,汤圆换成糯米圆子也常见。江南地区吃得精致,有时还会加上桂花枸杞一类。软糯的圆子在齿间黏连,酒糟米的甜酸,直在舌苔面晕荡出一圈一圈似年轮般恒远的醉香……
缕缕酒香引客来
在梅村街道的梅荆花苑深处,循着那一缕幽幽的酒香,我们见到了声名远扬的“小阿姨”。
“小阿姨”原名谢彩珍,今年已是谢阿姨和老伴一起做酒酿的第40年,在2013年时她为自己的制作工艺申请了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店面,全靠回头客或是熟人介绍,生意源源不断,一年要做掉5500斤左右的糯米。因其不接受快递邮寄,买家只可自行上门取货,还有专程从宜兴辗转而来买酒酿的老奶奶,可见“小阿姨”的味道着实令人难忘。
步步工序用心做
做酒酿是一门手艺,环环相扣,处处精细,才能保证成品的惊艳。“米是打好一切的基础”,谢阿姨介绍道,她采购的是市面上最好的糯米,产自安徽,且必须是新米,“只有新米,出酒才多,口感绵软”。首先将糯米洗净,浸泡三个小时,然后架起锅,放冷水,烧起火,将米桶放置在铁锅中。氤氲的水汽在时间的发酵中逐渐腾起,从老式锅盖的缝隙中钻出。炉火打着呼噜,由红到紫,糯米特有的清香也逐渐飘出,缓缓掩盖了空气中略微呛鼻的煤炭味,勾得人心痒痒。
米煮45分钟左右,以不夹生而偏硬为佳,便可将米桶端下,放到早已用盆和两块木板搭好的“淋水台”处,开始淋饭。备一桶凉水,从上至下,慢慢浇灌。冲淋的冷水顺着木桶流下,升腾的水蒸气也渐渐散淡,便可将米饭倒至大盆中。此时糯米还有些烫,拿把老式蒲扇,给糯米们降温。“凉到28度左右时最好,温度高会烫死酒曲,温度低又不发酵,”谢阿姨说。40年的实践经验早已让她练出一双自动检测温度的手,根本不需要温度计,只需手在米里搅拌几次,便知是否可进行下一步。
一包五克左右的酒曲可以做五六斤的糯米,调配好比例,将酒曲洒在糯米表面,开始不停搅拌。待差不多搅拌均匀,谢阿姨和老伴分工合作,一个负责将糯米分装到一个个崭新的搪瓷盆中,一个负责压实。分装糯米也是很有讲究,先在空盆中放一个杯子,待压实后,将杯子从盆中取出,一个标准的圆形孔洞便出现了,这是给酒曲发酵预留的空间,也能从出水程度更方便地判断酒酿是否成熟。
甜酒酿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采用最原始的方法——给酒酿盖上被子,捂得严严实实。冬天多盖一些,夏天少盖一些,在发酵大约24小时后,便大功告成了。“明天这个时候就能闻到酒香,然后看到中间的米酒汩汩冒出,米又软又甜,酒又醇又香,味道绝对灵!”谢阿姨开心地说道。
幽幽时光酿美好
谢阿姨今年已69岁,老伴也年到古稀,一天的劳作下来腰酸背痛。虽然生意挺好,但赚得很有限,被问及是否考虑进驻工厂大规模生产,谢阿姨表示:“现在工厂都是新做法了,我们是传统做法,使用棉被保温发酵,棉被会透气,发酵时间也要更久一点,所以口感比那些工厂恒温发酵来得好。”
谢阿姨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和女婿除了繁忙的工作,还要教养两个小孩。“小一辈的人觉得这个行当辛苦,也赚不了几个钱,我们呢也不放心把这个手艺交给他们”,当记者问及这门传统手艺是否会失传时,谢阿姨无奈地笑道:“这也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做最好的酒酿,让顾客吃得满意。”
(晚报记者 吴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