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华梅根:见证脚下的土地从贫瘠变得富饶

  “百”姓起源( 26 )

  华

  “华”作姓时读音huà,一说源于姒姓,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一说源于子姓,春秋时期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后以居邑名为氏。

  个人档案

  华梅根

  85岁

  66年党龄的老党员

  我想对党说

  安年不忘荒岁,功成犹记初心,遥寄向党情,共赴好明天。

  华梅根生于战火纷飞的残酷年代,成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的时代。作为曾经福寿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他见证着脚下的土地从贫瘠变得富饶,身边的农民从饥苦走向富足。如今,华梅根的床头摆着一本尚未写就的回忆录,这本从中年时期就开始动笔的自传上满是修改的痕迹,首行工整落笔的“把一切献给党”六个字却清晰如昨。

  “在成立合作社之前,亩产只有三百多斤,碰到阴雨连绵的时候,一年辛勤就打了水漂”,华梅根回忆,1953年,无锡县组织小学、初中毕业的学生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他成为了福寿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名会计。合作社成立之后,带领乡里乡亲加固堤岸,排涝抢修,亩产提高了一两百斤。

  说起往日田间地头的趣事,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仿佛回到了那个撸起袖子干劲十足的年代。当时供销社肥料不够,华梅根临时组建了一支青年突击队,大家吃住在一起,早上四五点钟就敲锣起床,除草成堆,连脚底板的泥也都不浪费,每隔几天便刮下一层,和草混在一起,积少成多,酿成肥料。“一开始只有十几家人家参与,后来逐步把土地连点成面,进行规模种植,基本解决了乡里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参与的人家达到了六七十户”,华梅根骄傲地说。

  1955年,福寿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升为高级社,表现突出的华梅根成为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华梅根作为代表参加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一路从县代表成为全国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见到了毛主席。

  1958年,华梅根在县里支持下,先后到扬州和南京求学,学成后在南京高校留任八年。“小时候家庭条件困难,小学毕业就没有书念了,能有机会重回课堂,心情自然十分激动”,华梅根还记得,独身一人远赴他乡求学时的情景,“身上背着一只旧箱子,里面装着一床被子和零散衣物,手里攥着的是当时无锡县里给的十块钱生活费。”

  1974年华梅根接到调令回锡,担任无锡工业学校机械专业支部书记,主抓教育质量和学生思想工作。退休后,他继续在退休教师协会、老龄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协会发挥余热。“学校里有不少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的学生,这是我退休后主要关心的对象”,华梅根连续八年,隔周乘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到藕塘的学校,回到家时常常已是天色昏沉,甚至赶不上家里的晚饭,他却不觉得辛苦:“和青年人打交道让我觉得自己也充满朝气,作为老党员,希望能够为下一代的成长出一份力。”

  (晚报记者 陈钰洁/文、摄)

  人物线索征集启动

  “‘百’姓心向党 融媒实录访谈”栏目访谈人物线索征集即日开始,如果您或您的长辈、亲友是百年重要历史阶段的亲历者,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您心心念念党组织对自己成长成才、安家立业的关心,请一诉心底肺腑之言;如果您珍藏着党组织的书文、函件、纪念物,请不吝共享个中故事……

  不限身份,不限职业,不限年龄,全城大动员!虽然每一个姓氏只选一位代表,但我们相信,真人真事,真物真情,有您的参与,这份献给党的百岁生日礼物一定饱蘸浓情!砥砺奋进新征程的合力一定激昂磅礴!

  线索征集联系方式

  ■拨打江南晚报

  新闻热线88300000

  ■给江南晚报官方微博

  发私信@江南晚报

  ■关注江南晚报微信公众号

  留言给小编

  ■关注江南晚报抖音号

  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