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影(1901—1927)是无锡地方最早的农民运动领袖之一、最早的农村共产党员。1926年夏,根据党的指示,他在家乡徐巷开展农民运动,上海中共地下组织给中共江苏省委的报告中,专门介绍他取得的成功:“现在农运情形:无锡大徐巷设立一农民俱乐部,农民加入者七十余人,内设农民夜校一所,学生二十余人,主持者为徐梦影同志,颇能得一般农民之信仰。”(《上海区委关于江苏农民运动的报告[一九二六年十月]》,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上海区委文件》,1986年,第473页)徐巷因此也成为无锡地方开展农民运动最早的地方。毛泽东也曾以“润之”为笔名,在《向导》杂志上发表《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介绍他的事迹,使他享誉一时,流芳至今。
关于徐梦影的资料,在无锡博物院,收藏有徐梦影的几份手迹,如《残墨》(1921年)、《我的思想变迁观》(1922年)、《启民社报名册》(1924年)、《启民社收支薄》(1927年)等,是他思想转变,投身革命的重要物证,只惜篇幅有限。最近,经朋友顾先生的指示,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新发现一册徐梦影所编《启民年刊》,它为了解徐梦影呈现了新的资料。
一、
徐梦影与启民社、
《启民年刊》
徐梦影早年曾就读于荣德生创办于荣巷的公益学堂,因故没有毕业就辍学了。为谋生,他先后到过镇江、上海等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了要改造中国社会的热情与冲动。1922年,21岁的他在家乡徐巷开设“启民社”。它不能算正式的学校,在政府也未登记注册,实为一培训机构。从1924年的报名册资料看,该社所收学生,主要是来自周边乡村的少年,有的来自私塾,有的来自附近公益、竞化小学,乡立开原小学,更有个别来自上海的小学,年龄小者6岁,最大者为16岁(启民社编:《报名册》第一册,1924年手稿)。新发现的《启民年刊》,正是该社活动的真实记载。
该刊封面上盖有“上海图书馆藏书”的印章,扉页盖有1610686的藏书号,连封面、封底计66页,为启民社或徐梦影编辑。当时有一位叫徐眉孙的人,在封二做了一则“精制橡皮图章”的广告,应该是费用资助者。该书内容反映的是启民社1922年自春季开办后全年的活动情况,故名“年刊”,于1923年初刊印散发。它是目前发现的徐梦影第一手资料中,文字篇幅最大、内容时间跨度最大的一种,十分珍贵,对进一步了解徐梦影组织启民社的情况,以及他个人思想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
在《序》中,徐梦影写道:“一九二二年的春,我应地方上一部分父老兄弟们的推载,使我组织一所普通科的学社,以我一知半解、不学无术的人,怎敢谬膺重任,误人子弟呢?父老兄弟们谆谆相嘱,只可勉为其难了!”(徐梦影:《序》,《启民年刊》,1923年铅印本,第1页。本文以下引自该书,仅注明页码)这清楚地说明了他办启民社的缘由。
该书分为序言、正文、附录三部分,共收录文章52篇,其中1篇序,2篇附录均署名徐梦影,其他21篇为学生在聆听徐梦影讲课后的记录稿,这些几乎占到该《年刊》的一半。其余为学生作文,其体裁为论述文、记叙文,也有游记、故事、书信,还有1则广告、1则启事。值得指出的是,在作文后,多篇有徐梦影的批语,很是精辟深刻。
该刊内容十分丰富,有谈政治社会的,如《偶象是否有灵性说》《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农业为立国之本》《对于争夺遗产的批判》《保护与自强》《徐梦影演讲“物质文明的现在与将来”》等,甚至有《对于争夺遗产的评判》《记徐梦影演讲“招女婿的评论”》等;还有反映地方情况的,如《游华藏感言》《记徐巷之社会状况》《记管社状况》《放课期中的见闻录》等调查记述。
由此可见,《启民年刊》是启民社学员在聆听徐梦影授课后的作文汇编,“取公开的态度,求公正的评判”;徐梦影将自己的“研究学理”(教育体会),“虚心平气”地求诸于社会指教,说得更正确些是向社会宣讲,以扩大启民社的影响。
二、
徐梦影的新资料
该刊提供了徐梦影活动的多种信息资料,如:1922年春,他创办启民社;5月4日,他率领学生林文荣等一起去华藏山游学;10月13日,他向学生作“读书不能懒惰”的演讲;10月24日,他向学生作“因果论之大略”的演讲;12月14日,他向学生作“物质文明之现在与将来”的演讲。1923年1月18日,他批改学生徐雨泉的作文《记徐巷社会之近况》;1月21日,他为《启民年刊》做《序》,不久该刊就付印出版。从他写的文章看,引用过梁启超、胡适、苏格拉底、柏拉图、罗梭的句子,说明其阅读的广泛,等等……
这一时期,正是徐梦影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在该书附录最后一篇《求学不自满说》中,他写道:“我底结论是:虚心以求知,方能得知。儿童的所以渐有知识;因求知的欲望很发达。一个学者心习既成,囿于一隅,那就找不到知识洗礼的机会了!”可见,勤于学习,使他成长。
在一次演讲中,他为学生讲述一个叫“近视”人的故事:“近视”提了篮子来到一房子门口想休息,看到就门上有颗钉子,就把篮子挂上去,不料篮子掉下来,篮子里一个大油瓶也打了个粉碎,油流了一地,原来那是一只大蜻蜓;第二天,“近视”再到城里买了油回来,又经过那间小屋,见一只蜻蜓又在门上,火上心头,说:“昨天我上了你的当,拿我700钱一瓶油都打掉,今天,我要你的命!”就扬手一掌,不料,手打在了一只真的钉子上,鲜血淋漓。我想,他这一定不是简单地讲故事,故事里藏着深刻的道理,叫人去琢磨。
对学员林文荣所撰《有志者事竟成》作文,他的批语是:“有许多人,在生时,他的志气不能实现;到死后才实现,这是外间的种种关系。如一种主义,初起时人多不信仰;到后来就信仰了;并且实现了。因为他的主义,很有施行的价值。反对的人,因没有明白他罢了,一旦明白了,就实现起来了。可见一种合于经验意志,绝不是立刻成功的,或者竟到死后才能成功;或者过了几百年才能成功哩!”这话仿佛解释了徐梦影为了理想,为了主义,从容赴死背后的坚定信念。
这些点点滴滴的资料,更丰富了我们对徐梦影从一个乡村学子、商号学徒成长为共产党员的思想演变过程的了解。
三、
启民社学生
记载的社会资料
从《启民年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徐梦影的教导下,启民社学生呈现出较强的思考力。如有位1921年毕业石埠开原乡立小学、1922年仅16岁的学生徐胜法,写了一篇《什么是学问》的作文。其中写道:“现在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学问和文学混为一谈,以为能够写写字,做做死文章,写几句死句子,就算是大学问家,——这不是把学问当作糟粕一式?那些做死文章的人,不过是些文字上奴隶的记忆罢了!大家要晓得:学问二字,很广大的,就是能够解决种种事情……文学是描写感情的一种工具,现在许多人把学问文学混为一谈,未免牛头不对马嘴了!”这样的思想,对当今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依然是很好的指导。
徐梦影还指导学生从自己家乡出发,观察中国社会的实态,留下了不少地方社会史料。
如12岁的学生林文荣在撰写的《游华藏的感言》一文中,记载了不少华藏寺的情况:一是“登高望远,太湖中的波浪很大,拿了望远镜一看,太湖中有许多的大船,船中有许多人,也来游华藏,风景很好。”可见华藏寺地处无锡西郊,陆路交通虽早在民国初年已有乡道抵达,但当时游人前往,不少还是依托水路,坐船去的。二是当时华藏寺门口“有许多的游民,设了许多的赌钱滩;许多的游民成群似的来赌钱”,说明游民膜拜佛祖的兴趣,远低于对金钱的博弈,所以作者说:“我游了华藏,觉得有万种的不满意!我要劝大家万万不要有以上的恶习惯啊!”
徐巷是开原乡仅次于荣巷的重要集镇,但所见资料甚少。而《启民年刊》所载学生徐雨泉所撰写的《记徐巷社会之近况》一文,则近似一篇小型调查报告。文中记载:时徐巷有二三百户,约800余人。教育方面有荣德生举办的公益第二小学和竞化第四小学,男女学校各一所。公益第二小学,前身由徐亮初创办于1912年,名叫“养根学校”,后因学生增加,无法容纳,就计划迁入当地的“印月庵”,但地方乡夫村女均“严行拒绝”,加上经费支绌,故到1915年春由荣德生接办,校址搬迁到梅园西侧。女校竞化小学地址则一直在地方贤达贾茂清宅。这些学校的学生,原来“年龄相差得很远”,如竞化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既有十七八岁的,也有八九岁的;但“现在相差度已无甚高下了”,这要归功于地方持续的办学。原来,镇上入学就读的孩子占比不大,多数游荡在社会,但这一情况也已有改善,“儿童在校的,据我看来,是占多数”。这些反映了地方乡村区域教育的演变。镇上有七八家茶馆,但在里面赌钱的不少。民国时期,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改良传统茶馆,确非常有必要。原来,镇上还有鸦片馆,“许多人赌了钱,没有力了,就要去吃鸦片,那鸦片馆就开出来了,生意特盛”,但他去调查时,鸦片馆已不见了,这是乡村进步的好消息。徐巷距离无锡县城有十余里,但也有外来人口的租住,其中以江阴人为多,且从事的是租种谋生,说明当地传统的土地耕种机制已发生了变化。徐梦影在作文后批语,认为当地最大的社会问题是:“徐巷社会的钱花在和尚道士身上的很多。”
相比较,徐巷南面的管社庄,规模不如徐巷镇,人口有230多户,当地也没有学校,孩子均到徐巷读书;茶馆有2家,鸦片馆也有;村民主要以池塘养鱼、种田及在河里种植青菱维持生计。当地交通已较通畅,“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是马路”。这是年仅15岁的学生俞宗南记载的家乡情况。
从上可见,徐梦影创办的启民社,并非一般的传授知识,而是将它作为推行教育普及、改造社会、培养时代新人的实验地,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他自己在这过程中,思想也逐步向一名共产党人转变。实际上,这一演变的过程,正是一代共产党人成长的一种范式。这可能就是《启民年刊》真正的价值。
| 江春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