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臭了,我要想办法搬出去”……
滋润一方土地、哺育沿岸百姓的“母亲河”被人们深深眷恋,成为故乡记忆的重要标志。然而,正在8省进行的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一些地方的“母亲河”正遭遇严重污染,令当地居民被迫选择逃离。
有的河流每天被直排污水超万吨
有的形成明显黑色污染带
在云南,保山市主城区隆阳区每天约4.5万吨污水直排“母亲河”东河,致使东河成为纳污河,自2018年以来水质持续恶化为劣Ⅴ类。
在湖南,湘潭市港口、码头作业粗放,大量雨污水、煤炭淋溶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排湘江,在湘江上形成明显黑色污染带。
“臭,太臭了,我要想办法搬出去。”广西崇左市百货大楼附近居民无奈地告诉记者,好几户邻居都已经搬走了。
广西崇左市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纳入城市排污系统,2020年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6.7%。督察组称崇左市“全区最差,全国罕见”。在百货大楼排涝泵站,每天有超过万吨污水直排左江,水体达到重度黑臭程度。在丽江南路丽江加油站斜对面的河堤下,同样存在大量污水直排左江。
督察组近日通报了多起“母亲河”被严重污染的典型案例。从公布的典型案例看,云南保山、湖南湘潭、广西崇左、山西清徐县等都存在将污水直排江河,污染治理做表面文章的现象。
管网建设弊病重重:
雨污不分、错接混接、破损严重
记者跟随督察组督察发现,大量河流被污染,除了企业故意违规排污的原因,还暴露出基础设施管网建设的重重弊病。
作为汾河的二级支流,南白石河是黄河重要的“毛细血管”,水质长期为劣Ⅴ类。南白石河的污染主要来自东湖退水渠、九斗退水渠等混入的上游村庄生活污水及农田退水。清徐县铺设了九斗退水渠雨污分流管道,但记者现场发现,污水管网只铺设了主管线,却没有铺设配套的支管,管网中仍然是雨污合流、清污合流。
“这属于城市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雨污分流没做到位。到了夏季,降水量骤然加大,污水便会大量涌入南白石河。”督察人员说,根本举措还是要截污纳管。
广西崇左市污水直排“全国罕见”,根本原因也在于不重视污水管网建设。大量生活污水经沟渠汇集、地表漫流、渗流,在低洼处形成多个污水池塘。有关部门对这些池塘一填了之,而不对污水管网“动刀子”,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记者发现,因排污管网不完善,在崇左市一些区域特别是老城区,排污管错接、混接到雨水管的情况较多,一些自建房甚至“无管可排”,生活污水直排房屋周围,黑臭水体越积越多。
从督察通报来看,辽宁铁岭市也同样存在污水管网破损严重、不配套等问题,大量生活污水长期直排,造成凡河水质严重恶化;部分污水渗漏进入地下水,导致凡河新区地下水严重超标。
有的地方通过“加药”美化监测数据
督察组措辞严厉批不作为和弄虚作假
记者发现,一些地方对污染听之任之、无动于衷,还有地方官员存在为达标而达标、蒙混了事的心态。
崇左市至今仍没有摸清管网底数,面对督察组的提问,市住建部门对污水走向也是“一问三不知”。
督察发现,山西清徐县未在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提升处理能力上下功夫,而是在南白石河末端,通过“加药”的方式,让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看起来很“美”。
“长期不作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敷衍潦草”“上报虚假材料”“谎报瞒报”……督察组的通报问题导向明确,措辞严厉,直指一些地方政府在治污方面的缺位。
从通报的涉河流污染案例来看,当地政府都或多或少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被点名地区如何整改?
山西清徐县、广西崇左市、云南保山、湖南湘潭等地纷纷表态,聚焦环境治理工作难点、痛点,对情况进行整改。
督察组表示将继续关注后续整改进展,一追到底。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