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百家党报采访团走进无锡、深入滨湖

“无锡满足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月17日、18日,2021全国百家城市党媒看无锡最美湖湾新闻行动中,全国100多家党报党媒走进无锡、深入滨湖进行探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近年来美丽湖湾在产业科创、全域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成就,滨湖生态之美、创新之魅令人赞叹不已。

  “新”“芯”相映,“老记”们聚焦产业转型发展故事

  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区内,媒体采访团一行详细了解了园区的规划定位、建设进展以及主要成效,探秘了特效大片的拍摄、制作过程,并亲身参与了影视拍摄的互动体验。“我们那也经常有外景拍摄,但制作这块还是无锡的技术牛!”有老总对电影产业园在影视行业高科技尖端技术,电影科普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高度认可,“园区影视产业定位高端,差异化发展成效显著,而且在产业融合与影视开发上成绩亮眼,这为无锡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感受到影视文化方面的先进技术外,老总们还惊叹于滨湖产业方面的飞速发展。在蠡园经济开发区的国家集成电路(无锡)设计中心,媒体团为滨湖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多到少的一个又一个精彩“好故事”点赞。在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当了解到部分产品的设计能力可达到16纳米,看到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智能制造、信息安全和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丰硕科研成果,红河日报社总编辑龚建国直言“看呆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园区已有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十一科技、中国电科58所等重要科研院所落户,集聚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归博士等一批创新人才,获批专利近300项,这背后彰显的是区域内强大的创新能力。

  同样深深震撼老总们的还有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该园区成立于2009年,经过近几年的快速转型发展,已从起初简单的化学药生产代加工园区转型为生物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的高端产业园区,在全国400多家生物医药园区中,外包区以占地仅为5平方公里的最小面积,创造了“单位面积税收贡献”“单位面积产值贡献”“上市公司市值”等多个全国第一。一系列的惊人数字让老总们看到了无锡生物新药研发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切身感受到了科技所带来的发展魅力。

  嘉宾谈

  “滨湖是无锡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蚌埠日报社社长 袁成文

  “每次来无锡,这里都给人新的变化和感受。”袁成文表示,自1993年首次来锡后,他就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无锡的产业发展。之后因工作原因又来过无锡几次,对滨湖更是有着自己的认识。此次参观,国家集成电路(无锡)设计中心在信息安全、数字家电、音视频处理和多媒体应用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法及取得的成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滨湖之于无锡,犹如无锡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无锡有多项产业实力保持领先水平,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令人瞩目,还出现了众多实业家,这些都离不开千百年来工商基因的积淀和传承。滨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产业创新和政府的产业长远布局。

  “长三角‘产业圈’协同、上下游协作‘大合唱’”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 曹苏宁

  谈及无锡,曹苏宁认为“强富美高”这四字最合适不过。“近年来,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已成为无锡对外展示的一张张科创名片。”他认为,抓人才技术引进、创新平台建设和政策服务保障,是孵化建设生命健康产业高地的关键要素。在疫情推动之下,长三角“产业圈”协同、上下游协作的“大合唱”变得越来越常态化,借力上海等长三角区域的生命健康产业资源,可推动区域产业链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着力提高自主新药研发能力,不断巩固提升无锡生命健康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强产、学、研、资一体化,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提效。

  “颜值担当”,采访团艳羡“最美湖湾”好山水

  外依太湖、内拥蠡湖,全域旅游之于无锡滨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长三角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区域内吴文化、佛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交相辉映,彰显了高品质美丽湖湾区的特色魅力。

  在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中,媒体团一行,在九龙湾花彩小镇漫游缤纷花生态,徜徉雪浪山的浪漫薰衣草花海,参观群丰村的特色民宿风情,在阖闾城与千年历史对话,站在灵山大佛前感受心灵的震撼,欣赏禅意小镇拈花湾的绚烂灯光秀……一路沿着精品文旅地标,深切感受到了无锡完善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与会嘉宾一路游览一路拍摄,听到最多的感叹词就是“太美了!”无锡滨湖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滨湖区加大重大项目的策划培育力度,为当地旅游不断注入新内涵、新活力。去年年底《关于制定滨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炉,深化完善了区域旅游空间布局规划,构建以蠡湖湾、马山岛、山水城、运河湾为主体的“一核两翼一纽带”功能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通过“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影视”“旅游+康养”等全产业融合,大力推进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域旅游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动能、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嘉宾谈

  “无锡满足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高级记者 施晔

  作为一个南通人,施晔却对无锡“情有独钟”,“我在无锡没有亲戚,但我就是喜欢无锡。因为《雷雨》里周朴园早就说过‘无锡是个好地方’!”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浸润着这份厚重的历史,无锡的美景和美食,自有浑然天成、大气磅礴的魅力,“不用邀请我,我也会慕名而来”。施晔边聊边翻看手机相册,给记者展示去年底和亲友来灵山大佛和拈花湾游览时的照片:“相较于长江之北,无锡就像一个恰到好处的美女,气候温差、四季流转,都不大剧烈。太湖也有着长江与濠河之外的独特湖韵。太湖三白,堪与南通江海河鲜媲美”。施晔说,细细考究,无锡的黏土土质与南通江海冲击形成的沙质土也有不同,“一方水土,一方风物,锡通各有所长。花草树木,无锡却还似更朗润一些”。

  苏锡通工业园区的建设,早已开启了无锡与南通跨江携手,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新篇。交通综合输运网络的形成,使锡通两地市民获取旅游等先发性收益。施晔举例说,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新近通车,南通到无锡等苏南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无锡的旅游对南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很多人选择短途出行。“尤其是在疫情暴发的大背景下,短途游成为南通人的主要旅游方式,而无锡是首选地。同样的,我们也很欢迎无锡客人到南通来,体验海鲜、江鲜、河鲜、沟鲜特色。”

  (晚报记者 潘凡 黄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