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天下

家长买买买 孩子扔扔扔

学生的浪费是个大问题

  衣服、玩具、课外读物、辅导材料……最近,李女士搬家整理东西时,大吃一惊!家里两个孩子的学习用品实在太多了,而且不少都没怎么用过。

  这并非个例。李女士身边的同事、朋友也大都有类似的遭遇。

  现象/

  学习用品太浪费

  作业本只写几页

  李女士的儿子上初三。搬家整理儿子的物品时,发现了不少只写了几页的作业本,田字格本、生字本……足有六七十本。除了作业本,还有不少用来包课本的透明书皮。

  儿子从小到大,父母买的、亲戚朋友送的课外读物占据了书架的半壁江山。其中,《少年大百科全书》多达上百本,除个别打开过,大部分连翻都没翻过,甚至不少书还封着塑封。

  姜女士家,则是水彩笔“泛滥”。为了培养两个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姜女士给孩子们买了多色水彩笔、彩色铅笔等。孩子倒是很喜欢绘画,就是每次画完,不盖笔帽,随处乱丢。一个月下来,24色的水彩笔缺了好几根,现有的也因为不盖笔帽,画不出颜色了。“没办法,又得重新买。”

  孩子的学习用笔,也是一大浪费。按压式的圆珠笔,被拧开了,笔芯和里面的弹簧都找不到了;直液式的走珠笔,笔头被戳进去;盖帽式的笔,笔帽总是找不到……“看似是孩子粗心,其实,是压根儿没意识到要珍惜文具。”姜女士说。

  还有的家长“吐槽”,给孩子买橡皮都是论“包”买。为什么不一块一块买?原来在学校,橡皮是孩子的“玩具”之一,不少小男孩儿的橡皮没用几天,就成了碎块。还有的孩子喜欢在橡皮上刻字、刻小动物……“橡皮每次都不是被擦完的,而是被‘碎尸万段’的。”余女士说。

  溯源/

  家长:总想让孩子用新的

  “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跟现在比肯定要差一截,有过羡慕别人有自己却没有的经历。到了自己为人父母,就希望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让孩子比自己幸福。”李女士说,“我不想让孩子羡慕别人。”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女士平时工作很忙,拿不出太多时间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心有愧疚,“买买买”就成了她“补偿”孩子、表达关爱的选择。

  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类公号也在推波助澜。“随便打开一个育儿公众号,都在推荐各种商品,看多了难免不动心。而且,同事和朋友之间也会分享,别人买了觉得好,我也想给孩子安排上。”余女士说。

  孩子:是你想买不是我想要

  家长们用心良苦,可是,孩子却并不领情。

  “过剩”的物品,丢掉实在可惜。李女士想让孩子看看,还有没有能坚持使用的物品。可是,儿子的选择出乎意料,李女士眼中可以继续使用的笔记本、可以继续看的书、继续穿的衣服,儿子都大刀阔斧、毫不心疼,直接“一扔了之”。

  “这些都是钱啊!为什么你一点不心疼?而且,这些都是品质很好的东西!”李女士说。儿子的回答也很直接,“这些是您要买的,又不是我想要的。我用不上、也不喜欢的东西,留多久我也不会用,跟花了多少钱、品质好不好没有关系。把它们放在我这儿,才是浪费。”

  呼吁/

  别用买买买代替

  亲子沟通

  教育专家建议,遏制学习上的浪费,需要共同的努力。家长要抽时间陪伴,避免用“买买买”代替亲子沟通;孩子则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节约、环保的意识。学校更应该担起责任,加强家校沟通,从避免“作业本”浪费开始,帮助孩子学会节约。

  一位教育业内人士分析,与给自己购买化妆品、服装相比,给孩子买学习用具,家长往往会认为是“投资”。但“投资”也要讲究效益,过度“投资”,不问“回报”,显然是不成功的“投资”。家长一定要克服这种心理,按需购买,避免浪费。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宗春山表示,家长与其给孩子买很多书,不如踏踏实实地陪着孩子一起读一本书。陪伴才是最奢侈的给予。

  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多做慈善和公益,发育他的“社会脑”,在助人的过程中感同身受,理解父母。建议家长一定要走出狭隘的物质消费的误区,可以带着孩子参与“童心市集”等公益活动,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