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真是一天一个样。该校区三期工程微纳大楼以及四期工程5栋学生宿舍楼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内建成交付。根据设计,这5栋新宿舍楼投入使用后可容纳约4000名学生,可以预见今后校区里高端科研人才云集。从大楼的建设工期不难看出,正在全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的无锡深知,高校、科研院所兼具核心创新力和人才这一流动的“黄金资源”,是强大创新动能、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的重要力量。无锡,正在不遗余力与一流高校开展多元合作,优化城市的高等教育体系。
理清发展思路
在锡高校支持太湖湾科创带建设
跻身“万亿俱乐部”后,市委市政府越发重视高校在无锡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本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越发清晰。“无锡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撑,而建设产业名城则更多依托的是提供技术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有一批职业院校为城市产业发展输送着大批技能型人才。无锡高等教育结构日益适应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我市一位高等教育专业人士如是分析。
其中以江南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为无锡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提供着创新动能。随着市校融合发展持续深入,江南大学针对无锡产业需要发挥其强势学科优势,打造新学科并加强相关科研平台建设,兼顾无锡市区与宜兴、江阴两市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跃然而出。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是我市“十四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头号工程”,需要更多高水平大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是“双一流”高校东南大学与无锡市紧密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另一重要支撑力。去年5月,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在集成电路、通信与高端芯片等多个无锡产业发展相关领域,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去年9月该校区一、二期工程启用,迎来了超过1500名学生,在校生人数到今年9月又将迎来新突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校双方正在谋划建设东南大学无锡校区,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学科布局,构建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特色学院
产学研一体化给城市带来更多可能
在与高校寻求多元合作中,无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引进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院+研究生院+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合作”的特色学院,实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一体化运作的合作模式。无锡的积极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校、科研机构带着高端科研人才、技术而来。
南京理工大学在江阴设立了校区,一系列校地合作已经开展。就在今年1月,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发挥人才创新引领作用,该校发布了校企联合创新博士后的招聘公告,为开展合作的江阴市一家船舶救生设备公司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迁至无锡并成功转设为公办本科高校——无锡学院。今年,无锡学院新增机械电子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建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正积极向好发展。
我市先后与上海大学合作共建上海大学无锡产业研究院;与湖南大学共建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系统研究院;与东南大学共建的政产学研综合基地——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揭牌。就在上个月,无锡经开区与上海交大、上海戏剧学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这些高校在不久的将来,将通过深度开发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引领等多种方式,为该区域基础教育阶段办学质量持续提升提供更多支持力。
合作结出甜果
产业发展、高校建设未来可期
市校合作结出的甜果,正让越来越多人看到、品尝到。
近年来无锡市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受益面不断向外辐射。设于无锡学院的无锡市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自去年7月启用以来,在加强对国家紧缺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促成了一批项目落地签约,为做大做强全市网络安全产业提供强大助力,也为学校向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市校共建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院靶向服务中小型企业,在科技、人才、技术开发等方面成绩不俗。“到目前我们研究院已孵化落地了13家科技型企业。”该研究院人士介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柯福阳教授团队研发的空天地一体化地质、气象、水温环境等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在无锡太湖环境安全监测中发挥了作用。
在发展与城市能级相匹配的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同时,无锡还向深圳、苏州、青岛等兄弟城市看齐,孜孜以求补短板。“我市正与全球排名前100位的知名高校接洽,积极推进筹建举办独立法人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主动牵手高校开展多元合作,集聚高等教育资源将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也将成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绝对实力。
(陈春贤)